2007-03-22 16:04:05King Cobra

蛇囈 - 【外行看熱鬧】三百壯士‧伯羅奔尼薩戰爭

好吧,我承認我原本只是想發發花痴寫寫看完300壯士的感想的,沒想到越寫越是欲罷不能,查資料更是一發不可自拔,然後回想之前看的“特洛伊”跟“亞歷山大帝”,終於把以前零零散散對希臘歷史的印象作個比較有系統的了解

我盡量不要寫的太枯燥,大家就當看故事好了,要是我寫的不盡實或是有任何的改進建議,請大家多多踴躍回應喔

前一篇大致講過了特洛伊戰爭跟波希戰爭,現在就來說說對於古希臘同樣影響深遠的伯羅奔尼薩戰爭

以現在的觀點會覺得伯羅奔尼薩戰爭是希臘的內戰,但是以當時的社會、政治以及外交情況,其實已經是世界大戰了,所以很多史學家也把伯羅奔尼薩戰爭視為古代世界大戰;這場戰爭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Delian League)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薩聯盟(Peloponnesian League)之間的一場戰爭,從西元前431年一直打到西元前404年,長達二十七年的拉鋸戰,雙方各有輸贏,最後由斯巴達獲勝

因為波希戰爭得到空前的勝利,讓希臘各城邦各自意識高張,讓原本彼此之間就已經不是很穩定的政治關係更加緊張,尤其以雅典的氣燄最為強盛,這對對頭的斯巴達造成相當的恐懼與壓力

當然伯羅奔尼薩戰爭不會只有一個原因,在政治上雅典高舉民主旗幟,跟偏向寡頭政治的斯巴達有很大的不同,雙方同盟也有這個區別,不同的意識形態造成了彼此的壁壘分明;軍事上提洛同盟多半是沿海以及現今愛琴海各島嶼城邦,海軍艦隊強盛,同時佔有經濟貿易優勢,伯羅奔尼薩聯盟的成員為於伯羅奔尼薩半島以及北方的希臘大陸,屬於陸地國家,長矛兵是軍事長項(就像300壯士電影裡頭的一樣),經濟上還是偏傳統的農業

有趣的是,在當時的情況,標榜民主的雅典代表的是壓迫自由、強勢霸權,而軍國主義的斯巴達則是自由希臘的保衛者

由於雙方彼此的背景造成長久以來情勢緊張,其實早在西元前461-446年間就已經爆發過大規模衝突,有的稱為這次衝突為第一次伯羅奔尼薩戰爭,有的視作是伯羅奔尼薩戰爭的前奏,無論如何,這次的衝突雙方打成平手,因此簽署和平條約以尊重雙方聯盟;一般將伯羅奔尼薩的戰爭起因於與斯巴達聯盟的科林斯(Corinth)

科林斯十分特殊,在地理上的位置控制科林斯地峽,往東可達雅典所在的阿提加半島(Attica)以及希臘大陸,往西就是斯巴達大本營的伯羅奔尼薩半島,往南是薩羅尼科斯灣(Saronikos Kolpos),可達愛琴海以致小亞細亞地區,往北是是科林斯灣,扼守愛奧尼亞海,是前往義大利與西西里島的必經之地;因此雅典對科林斯在海權的控制格外敏感,當時科林斯因為與昔日殖民地克基拉戰敗後著手建立一支龐大的艦隊(那為什麼科林斯要與克基拉戰鬥呢,是因為另一個城市的內戰,民主派與貴族派各自尋求外援所致,實在有夠複雜….),雅典開始覺得它的海上霸權受到威脅,因此與克基拉簽署一個防禦條約,克基拉擁有僅次於雅典的希臘第二大艦隊,科林斯認為這個防禦條約違反了第一次伯羅奔尼薩戰爭簽署的和平條約

第二個導火線是雅典對於伯羅奔尼薩聯盟的米加臘實施貿易禁運,米加臘正是第一次伯羅奔尼薩戰爭的起因,從那時起兩個城邦的關係就非常敵對,因此它與科林斯要求斯巴達採取行動

雖然這些看似與斯巴達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就像希羅多德(Herodotus)提出的,這次戰爭的根本原因是斯巴達對於雅典日漸強盛的恐懼,戰爭其實是無法避免的

當時的斯巴達國王阿希達穆斯二世主張理性處理與雅典之間的緊張關係,可是雅典強勢霸權導致談判沒有任何結果,而且雅典進一步想強迫伯羅奔尼薩聯盟承認提洛同盟的霸權,斯巴達則面對如果不採取行動其他聯盟者將退出伯羅奔尼薩聯盟的壓力,這樣不斷加溫的緊張導致過多的熱情洋溢,雙方陣營都躍躍一試,終於在西元前431年斯巴達同盟者底比斯進攻普拉提,伯羅奔尼薩戰爭正式開端






當時的希臘地圖,藍色的是伯羅奔尼薩聯盟,紅色的是提洛同盟,灰色的是中立地區,黃色的是波斯帝國,綠色的是非希臘地區
(原始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Pelop_krieg1.png&variant=zh-tw#filelinks)



伯羅奔尼薩戰爭分為三個階段:

前431-421年的阿希達穆斯戰爭
這個階段雅典避免大規模的陸地衝突,採用本身的強大艦隊攻擊伯羅奔尼薩聯盟跟實施海港封鎖;斯巴達則以強大的陸軍進攻雅典領地並掠奪雅典附近地區,希望逼迫雅典出戰,雙方就在沒有正面交鋒的情況下彼此消耗;因為不斷利用迂迴方式交戰,勝負彼此消長,後來雙方的主戰強硬派先後陣亡,因此和平終於有了曙光

前421-413年的尼西阿斯和平
雙方在西元前421年簽訂和約,雅典交還斯巴達的貴族俘虜,雙方均退出佔領的對方領地;不過雙方都沒有認真履行和約,所以其實只是表面上的停戰;斯巴達加強自己聯盟的關係,雅典的貴族則是積極準備作戰,同時進行一個計畫:遠征西西里島,目的是將提洛同盟的影響擴大,同時可以前後夾擊伯羅奔尼薩半島,這個計畫相當大膽,所以雅典內部也有不少反對聲音,但是主事者阿爾希比亞最後佔了上風,在西元前415年進攻西西里島,可惜這次的遠征事實上遠超過雅典當時能力,雖然一開始的作戰順利,但始終無法順利攻下西西里島,最後在圍攻錫拉庫薩海港戰役,雅典艦隊大敗,不得不撤退,部隊大部分被俘,將領戰死,而阿爾希比亞逃亡投靠斯巴達,這是後來雅典的致命傷

前413-404年的第二次戰爭
雅典在遠征西西里島失利,元氣大傷,阿爾希比亞投靠斯巴達更獻了不少計謀,因此斯巴達藉著雅典破壞和約的名義再掀戰場,雅典節節敗退,陸路的運輸補給中斷,只能靠耗時費力又風險高的海路補給,而且前414年雅典曾經支持小亞細亞地區的叛亂,導致它與波斯帝國決裂,波斯帝國因此搭上斯巴達,斯巴達將小亞細亞交給波斯帝國,而波斯帝國給予斯巴達經濟上的援助,這是雅典在外交上的嚴重錯誤;斯巴達靠著波斯的援助終於建立自己的艦隊,這階段的作戰由陸地擴展至愛琴海,雅典艦隊不再佔有絕對優勢,同時內部又經歷兩場政變,國力不斷削減,最後在伊哥斯波塔米戰役中,雅典艦隊大敗,斯巴達陸軍海軍會合包圍雅典,終於雅典在西元前404年投降,結束了伯羅奔尼薩戰爭

伯羅奔尼薩戰爭是全面性的戰爭,不光光軍事上的較量,還有內政外交上的策略息息相關,戰爭結束後雅典民主政權結束,提洛同盟解散,長久以來希臘地區不穩定的均衡關係徹底打破,斯巴達建立了自己的霸權,不過波斯帝國才真正的得利者,斯巴達在戰後反悔不願意讓出小亞細亞地區給波斯,雙方作戰至到西元前386年才結束

斯巴達霸權也只維持了幾十年,最後整個希臘被北方野心勃勃的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Philip II of Macedon)統一,他也就是後來的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
蛇王 2007-03-28 13:31:47

所以我其實只要著重“肉林”的部分就好了(這也就是我一直在強調的啊)

我想也是這部片拍這麼漫畫的關係,降低這種真實的震撼

小旺 2007-03-27 16:52:22

我也去看了
結果一直瞇眼睛...
不是因為看到太多肌而害羞
是因為殺戮畫面太血腥了
>_<
我怕流血...也怕痛...

建議蛇版主加一段警語
讓想去看的人有心理準備
這不是一部酒池肉林的電影
而是血池肉林啊...
:P

King Cobra 2007-03-27 14:28:17

to Fali

很高興對你有幫助,呵呵

這也是我的感想啊,看看這篇文章的第一張照片,真是壯觀!而且大部分的男人看完應該都會想要認真練身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