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9 08:58:18marvinjof3

教育家部落格典範 重建三所偏鄉學校的校長爸爸

酒店兼職關注偏鄉教育,柯幸宜努力要讓偏鄉孩子有更好的發揮,在各方面都能不輸人。

  為燙傷的學生籌措植髮手術費,替腦麻學生打造專屬廁所,看見群體中弱勢學童的需要,傾聽微小殘弱的求助聲,然後傾注全力協助他們脫困,是校長柯幸宜從師生涯中極為重要的理念,「看到孩子因為我們的幫助,困難被解決了,臉上開始有了笑容,生命有了成長與進步,就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只要用在孩子身上,一切都是值得的」,這是柯幸宜被孩子們稱呼「校長爸爸」的原因,因為他就像個照顧孩子無微不至,、永不缺席的父親。

  在貧困中成長的孩子,最懂得什麼是「需要」。來自高雄,身為木工之家的長子,為舒緩家中的經濟壓力,柯幸宜國中畢業後毅然報考師專,然後又為了可以返鄉就近照顧家人,而自願前往山地鄉特偏學校服務,但被分發到了新竹縣尖石鄉新光國小,卻是自此與新竹縣結下深厚情感,異鄉成了故鄉。

  從師至今33年,柯幸宜不曾離開過新竹縣,所服務的5所學校,不是在山上就是在海邊,總繞著新竹縣偏鄉濱海或山地學校轉,要問偏鄉學校與孩子們的需求是什麼,柯幸宜絕對是專家。

  「偏鄉學校資源匱乏、老師流動率高、學生學習刺激普遍不足,這些都是偏鄉教育的困境;但若因各種不足與不便,我們就甚麼都不做,偏鄉孩子的視野只會越來越被侷限。」柯幸宜認為,憑藉努力讀書以翻轉貧困人生的年代已經過去,在今日競爭激烈的資訊世代,公費升學名額稀薄,弱勢孩子若缺乏支持的力量,單靠努力將難以突破現有體制而成功,這也是他特別關注偏鄉教育的主要原因。

新竹縣新豐國小校長柯幸宜於105年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獎幼兒園組「銀質獎」

  事實上,柯幸宜對偏鄉教育的熱情,並非一開始就那麼充足飽滿,而是越深入、越瞭解偏鄉,就越離不開。而對偏鄉的熱愛,更促使他在尖石鄉後山3所學校,度過長達9年的歲月,從教師、主任,一路做到校長,希望藉由他的努力,能夠讓偏鄉孩子有更好的發揮,各方面都不輸人。

  還記得剛畢業,在海拔高達1,600公尺的尖石鄉新光國小服務時,每天從清晨起床到晚自習結束、上床睡覺,都與住校生朝夕相伴,假日則和孩子們一路唱歌,走回部落,深入部落秘境,探索原鄉之美。

  「跟著他們一起種香菇、採收水蜜桃、打獵,越參與就越喜歡這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他甚至參與了司馬庫斯巨人神木的探勘,拍照記錄後向媒體發布,使神木的神秘面紗從此揭露於世人面前,黑色部落因此開發轉型成觀光景點。

  原鄉孩子就像這株神木,隱藏在偏鄉,有著許多未被發掘的天賦才能,「他們擁有天生的歌喉,只是沒有展現自我的機會與自信。」因此,柯幸宜時常帶著孩子參加各種比賽,希望藉此累積孩子們的自信。

  他發現,原鄉孩子的實力與平地孩子僅在伯仲之間,於是在石磊國小服務期間,成立了泰雅母語合唱團,參加全國母語歌謠比賽獲得佳績;更成立射箭隊,積極推展原住民教育文化特色,帶領孩子到各地比賽交流,以拓展視野。

  除了建立信心,還要重建老舊校舍。在他擔任石磊、碧潭、中興三所學校校長期間,曾肩負危險老舊教室拆除重建的重任,這些學校由於環境老舊斑駁,空間也過於狹隘擁擠,經歷921大地震後,更有多處出現龜裂鬆動的現象,重建工作刻不容緩,「雖然身處偏遠地區,但我希望給學生一個不輸都市學校的學習環境,也希望充實軟硬體,讓老師在教學上更得心應手。」

柯幸宜是孩子口中的「校長爸爸」

  在校務治理上,柯幸宜特意營造「一家親」的氛圍,把學生、老師當家人般照顧,永遠帶著大家一起做事,而非只是任務交辦,他甚至把老師帶進社區,透過面對面溝通的方式,幫助家長認識學校、課程規劃與發展。

  他表示,新豐國小曾因學生嚴重外流減班,而成立了附設幼兒園,但成立第一年時招生失利,使柯幸宜決定,帶領老師走出校園,直接瞭解社區居民對教育的想法與需要,這個舉動,促使老師在課程上突破傳統,與社區家長共同開發出一套「濱海紅樹林導覽課程」。親師合作的模式,不但使新豐獲得了教育部教學卓越銀質獎殊榮,更讓招生年年爆滿。唯有愛的眼光,可以讓一個人從擾攘紛亂的世界中,看見弱小的需要,柯幸宜像一株保護偏鄉學童的大樹,讓孩子獲得支持與陪伴,引導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酒店兼差資料來源:教育部



以下文章來自: http://n.yam.com/Article/202204183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