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9 01:02:54marven

第一部 (2008/11/29更新版)

笨蛋!問題在態度!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注意過,態度的「態」字,可以拆成「能」和「心」兩個部分。換句話說,態度就代表是一個人「心」的「能」量。一個人心若有能量,他的能力就會跟上。我現在上課時,會反覆灌輸孩子一個觀念:「你們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滿表的!」「是嗎?」孩子露出狐疑的表情。「你表現不好絕不是你能力不夠,而是你學習態度不好!學習態度出了問題,才阻礙了你能力的發揮。」我進一步說明:如果你上課覺得厭煩學英文因而漫不經心,所以老師教的東西只聽到一半,回家懶得複習又忘了一半。請問,這樣的孩子考試會不會得高分?孩子會大聲回答:「不會!」那請問,這樣的孩子考試分數低落是因為能力不好,還是學習態度不好?「態度不好!」孩子聽懂似的回答我。
我甚至發明了一個新的名詞,「從今後,老師不會問你的英文學得好不好,也不會問你的英文能力好不好,我只問你的『能心』好不好?」
因為學習的秘密在於,只要孩子「能心」夠高,能力就自然會跟上!





「態度」 「能力」
我常常在上課時,找到機會就在黑板上畫上兩把尺,一把代表學生的「態度尺」,另一把代表他們的「能力尺」。每個人的能力尺刻度都是滿滿的,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的潛力都是無限的。然而,態度尺卻有高有低。接著,我告訴孩子們一個秘密:你未來的能力或成就,完全決定於現在的學習態度的高低!換句話說,學習態度有多高,能力或成就就有多高。

我發現,只要孩子可以理解並且把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之間的關係給弄清楚,瞭解並相信自己的能力沒問題,所有的問題是出在學習態度,那麼一切的學習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所以常聽人說:「態度決定高度。」就是這樣的道理。
對於這句老生常談,聽到的爸媽無不表示:「我當然知道這個道理。」有趣的是,他們嘴巴上說懂這個道理,卻拼命把孩子往雙語幼稚園,全美語補習班送,上了國中趕緊找一個升學補習班,就放心了。補習班可以立刻看到結果,說態度?我老早就知道了,不需要你教我。
然而,只要爸媽進一步去想,英文這種東西,跟所有語言一樣,你得要喜歡用他,得要有自信敢在別人面前秀,你有強烈企圖心,想要把他學好,有學習的紀律,耐得住性子去進行機械式的背誦練習。這些特質,都是讓英文變好的關鍵特質。不調整好這些心態,光是把他往補習班送,很難培養出真正的興趣和實力。我今天之所以可以不用出國就有母語人士的英文水準,不是我比較聰明,而是我在求學時期就有這樣的學習態度。這些特質有些是天生的,大部分是後天培養的的東西。有自信,只要學校有英文比賽我一定自告奮勇;常上台,不怕失敗,不怕丟臉,有問題就問,從不抱怨要背文章單字,都是一個英文贏家所需具備的特質。
樵夫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農莊主人找來兩位樵夫替他砍柴。他對兩位樵夫說:「我這兒有兩把舊的斧頭,給你們半天的時間去砍柴,看誰砍得多,我就雇用誰。」兩個樵夫到了森林裡,第一個樵夫為了搶得機先,立刻開始揮斧狂砍。
卻只見第二位樵夫拿出背包裡的磨刀石,開始慢慢的磨他手上的斧頭。第一位樵夫心裡竊喜:「這傢伙動作慢慢吞吞,竟然在磨斧頭,我贏定了!」只見一個時辰過後,第一位樵夫已砍下五棵樹,此時第二位樵夫才正磨好斧頭,開始要砍第一棵樹。但因斧頭生鏽不利,第一位樵夫的雙手開始隱隱生疼。而第二位樵夫卻因花時間把斧頭磨利了,一開始雖落後,卻因利器在手,不但輕鬆的追上第一位樵夫,到了最後,第一位樵夫不但砍樹的速度變慢,到後來斧頭越來越鈍甚至無法砍樹!成績揭曉,第二位樵夫還比第一位樵夫多砍了整整一倍的數量。當然,也贏得了農莊主人的工作機會。

講這個故事,當然是要表達一個再明顯不過的道理: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你希望讓自己孩子未來的表現有別於其他人,就要學習第二個樵夫的精神,有耐心的先讓他把「態度」這項武器給磨利,可先別急著讓他在技巧或能力上拼什麼第一,像第一位樵夫,努力追求自己的成就,贏在起跑點,卻忘記磨利自己的態度,終於輸在終點!看遠一點,花時間在正確態度的建立上,孩子未來面對挑戰時才能從容不迫,贏得人生的馬拉松。
孩子擁有「英文贏家藍圖」嗎?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同樣一批從國小開始到補習班學英文的孩子,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卻有很不一樣的表現:有一種是學習意願低落,這些孩子並非打自內心想要去接觸英文,上課經常忘東忘西,心不在焉,遇到要考試、背單字就抱怨不斷,老師多派一頁功課就哇哇叫。這群孩子年齡越大越沒動力,上課總是消極等待答案,一副事不關己,學英文變成是例行公事,應付心態的學習。回家從不主動複習英文功課,被動拖拉,沒興趣碰英文,遇到要表現的機會退縮不前、愁眉苦臉。他們總是相信自己能力比別人差一截,認定自己做不到,沒有自信,更不敢開口說英文。對他們而言,英文只是一門惱人的科目,隨著從學校畢業,英文能力也從生命中畢業。

但是,另外有一群孩子,他們似乎從學習英文的一開始,就始終保持愉快的心情,上課積極發問,認真投入,功課準時交,不需催促主動會拿書出來複習,對不懂的地方始終保持好奇心。這群孩子從不抱怨功課太多,不但成績總是名列前茅,面對再多的課業壓力,甚至還有勇氣參加英文比賽。他們敢開口說英文,不怕犯錯,就算考差了,也只是笑笑說下次一定會更好。學英文對他們來說似乎總是很愉快,對他們來說,英文不再只是一個科目,而是他們未來生活的一部份,是他們在未來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利器。

為什麼會有這樣巨大的差別?是孩子智商出了問題嗎?還是與天賦能力強弱有關呢?其實,最關鍵的差別不在於智商,也不是天賦能力,而是他們內在缺乏了一張「英文贏家藍圖」。
甚麼是「英文贏家藍圖」?

說到英語學習這件事情,英語教學的書籍成千上百,有關英文文法的書籍更是數不清。可就沒有一本書教我們怎麼「激發學習英文的熱情與動機」或「建立學習英文的紀律」的方法 。品格教育談了多少年,卻很難找到一本書,真的可以帶領我們在教育第一線「建立積極態度」和「培養好紀律」簡單操作的步驟。

至於如何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學習英文相關書籍,我可以這樣說,都是在單點上下功夫。包括如何教自然發音,如何背單字,如何學文法,如何通過英檢考試等,就是沒有人教我們怎麼把他們串起來,給我們整張點連成線,線鋪成面的「學習地圖」。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看得到的教材、硬體、外籍老師(或名師),或是如何設計吸引小孩的教案,如何玩遊戲,如何挑選更能引發孩子興趣的單元。沒人注意孩子內心的問題,例如告訴他們為何要學英文,或是瞭解他們為何排斥學英文?
我們是否能深入孩子內心的底層,體會孩子的感受和思考的模式?他們的英文學習心態和潛意識模式又是什麼樣子?面對英文學習時是怎樣的感覺?面對諸多英文單字的背誦,他能有效應付嗎?在學校的期終考和課業壓力來臨時,他們還能「開心的」「積極的」面對英文課程嗎? 他們願意挑戰自己的極限,去參加各種英文競賽和表演嗎?

前面提到了兩種模式的孩子,他們的能力相當,但是他們內心對英文學習這件事的「詮釋機器」有著窘然不同方向。面對相同的事件,比如說老師派相同的一張考卷當功課,前一種孩子會抱怨,覺得痛苦,覺得是一種負擔;後一種孩子會覺得很棒,因為多了一次練習的機會,甚至覺得希望老師派多一點。完全相反的兩種感覺,來自於兩種不同的「詮釋機器」運作的結果。兩種「詮釋機器」當然也會帶出兩種迥異的結果。而所謂「英文贏家藍圖」,事實上就是對身邊所有與英文相關的事情,一律做出正面解讀,正面詮釋。一律指的是只看我所獲得的部分,不看我所失去的部分;只看這件事情在「未來」會得到的好處(快樂),不管這件事現在會帶來的不便和壓力(痛苦)。他們具有延遲享樂的能力,把現在的痛苦和未來的快樂劃上等號。擁有「英文贏家藍圖」的孩子,只要遇到有關英文學習的事情,他的「詮釋機器」會自動將意識焦點集中在光明面上,也就是說他總覺得「吃苦就是吃補」,多做就多得!每個孩子都有一張學習藍圖,就像大家都知道要蓋一棟房子,得先請建築師畫一張建築藍圖,接著請工程師按照著這張藍圖去建造。從挖地基開始,接著蓋鋼骨,灌水泥,接著要有細部內裝,一路這樣蓋下去,慢慢建造出一棟建築物。建築藍圖上畫的是一北京鳥巢體育館,就會蓋出鳥巢體育館。建築藍圖上畫的是台北一零一大樓,就會蓋出台北一零一大樓。
而孩子的英文學習藍圖,也跟建築藍圖是一樣的。這張學習藍圖底定了孩子在學英文時的心態,和面對英文時的行為模式。有的孩子很幸運,擁有的是「英文贏家藍圖」;有些就沒這麼幸運,得到一張「英文輸家藍圖」。沒有誰對誰錯,那就是一張藍圖,孩子只是照著這張藍圖去走而已。若這張學習藍圖是被設定在贏家,他就走出贏家的結果,蓋出英文贏家大樓,反之亦然。
你的孩子擁有哪一張地圖?
眼睛看不見的東西更重要

佛家有一句話這樣說:「菩薩畏因,眾生怕果。」為什麼眾生怕果?因為只有「結果」直接可以讓人看到,直讓人觸碰到,造成人們立即的痛苦,畏懼、不舒服。 英文好是一種結果,英文爛也是一種結果,說一口流利的英文是一種結果,說一口破英文也是一種結果。在十年的教學經驗中,我遇到英文學不好的學生最常說:「我單字背不起來。」「我忘了寫功課。」「我沒時間聽CD。」家長也常抱怨自己的兒女:「他就是不喜歡英文」「他上課容易分心」「回家不唸書,不主動寫功課....」 不管問題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都是一個「結果」。
而真正最需要被探討的,就是造成這些結果的原因是甚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上課分心?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單字背不起來?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抗拒上英文?如果我們只是不斷探討問題的結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找不到問題的癥結點,無法對症下藥,永遠在痛苦中不斷輪迴打轉,卻始終不懂:「已經這麼努力,為何孩子英文始終學不好?」「為何我的孩子總是對英文提不起勁?」

這是為何「菩薩畏因」這句話充滿智慧。菩薩畏懼的,不是看得到的結果。因為所有的眼睛可見的結果,都來自看不見的原因。這也難怪了,一般人只對看的見的東西有反應,對看得到的結果關心,所以大部分的父母還是把送孩子去上全美語補習班,貴族雙語學校,上國中高中送升學補習班,視此為解決英文程度的唯一方法,並不會去探討孩子學習態度,

大家都知道,以前少林寺武僧在練功,重要的是先練基本功:蹲馬步。將內功修練好,拳腳才會真正有威力。否則沒有內力加持,光練招式只會變成是「粉拳秀腿」,久了就讓人看破手腳,無法真正克敵致勝。學英文是一輩子的事,只要方法對、方向對,一步一步踩穩踩好,不急不徐,到達目的地是遲早的事情。
可惜的是,學習心態這種東西,看不到摸不著,前面提過,對大部分的爸媽來說,因為覺得太虛無飄渺,雖然道理聽過,也似乎都懂,卻沒有多少爸媽,也沒有多少老師或補習班,願意在學英文之時同時,花時間去教導孩子學習英文的態度,沒有太多人願意相信要學好英文,得要先花時間為孩子建立「英文贏家地圖」。

想想看,如果我們把英文能力比喻做是一顆蘋果樹上的蘋果,很多人會發現,我們對這顆蘋果的狀況不是很滿意。可能會抱怨這顆蘋果:不夠大顆(不敢開口說英文),甜度不夠(英文聽力不好),或是光澤不好看(不會閱讀英文文章)。那麼,要怎麼改善現況,讓蘋果長大變甜?是在蘋果裡打營養針讓它快速長大?還是用紅色顏料塗在蘋果上讓它看起來更光澤亮眼?當然不是!

答案很明顯:要讓蘋果長大變甜,得要把肥料放在樹下的土壤裡,讓樹根去吸收。
地上的東西,是地面下的東西製造出來的。我們看到的東西,很多是來自於眼睛看不見的東西。換句話說,如果你想改變看得見的東西,首先,你必須改變看不見的東西。如果你想改變樹上的果實,那你就必須改變藏在地下的根。


不論你相不相信,我只想總結我十年來在教學第一線的感想:唯一能改變孩子的外顯「看得到」英文能力的方法,就是先花時間去建立內在「看不見」的「英文贏家藍圖」。
我看到太多孩子的例子,他們夠聰明,有天分,卻因為學習動機低落,紀律渙散而無法脫穎而出。他們不應該只有這樣的表現,他們的能力甚至跟資優生一樣好,他們值得更好的人生,他需要的,只是換一張藍圖!
我把「英文贏家藍圖」簡化為以下的公式:

(學習態度 +教學策略 )X (紀律+時間) = 英文贏家成果

學習心態沒到位,教學策略偏差沒效率,英文程度自然看不到效果。相對的,孩子一旦學習動機被啟發了,並且依循最有效率的教學策略進行訓練,加上嚴謹的學習紀律,經過一段明確的時間,任何人都能把英文學好。我敢說每一個孩子,大膽一點好了,任何人!都適用這樣的公式。因為他已經把馬步站穩了,樹根吸收充足的養分,拳腳會顯出真正的功夫,果實會長得有大又甜美。因為孩子擁有一張未來進入成功的門票:英文贏家藍圖,所以時間一到,就會蓋出英文摩天樓,這是從藍圖上老就已經百分之一百確定的事情。(除非建築師沒按照藍圖蓋房子!)

那麼,接下來要問的問題就是:孩子現階段,若是沒有贏家藍圖,怎麼辦?他的藍圖可以改嗎?

建立「英文贏家藍圖」

先別急!孩子的英文贏家藍圖既然是被建立的,也就可以被改變。只不過在建立贏家藍圖前,我們一定要先對贏家的定義有所瞭解。何謂「贏家」?所謂「贏家」絕不是要孩子樣樣爭第一,對一分兩分錙銖必較。贏家是一種學習的態度,更廣泛來說,是一種生活態度,做事情的態度。所謂行行出狀元,有人音樂很強,像周杰倫;有人體育很好,像王建民;又或者他頭腦很靈活,以後搞不好是大老闆!沒錯!所謂的「贏家」,便是擁有這些各行各業的佼佼者,面對熱愛事情時的那種專注,那種熱情,那種認真,那種投入。他不一定需要功課第一,不必得市長獎畢業,但是他一定要有的,就是學會那種「當贏家」特質。有人說那些贏家的特質是天生的,我說贏家的特質是被植入的,是在有意無意之間,在父母親的每天言行舉止之間,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之間被植入的,而並非是天生的。


「英文贏家藍圖」其實就是一種想法,也可以說是一種態度。要建立「英文贏家藍圖」並不困難。前面已經用了很多的比喻,和尚練功、果農種樹、建築師蓋房子。再打個比方打個比方好了,想像把自己當成一台電腦,那麼,我們的想法就是這台電腦的軟體程式。想讓程式執行出我們想要的結果,那就得下載相關的軟體在電腦裡。舉例來說,你想要打文件,就至少得安裝微軟的Word程式,想要繪圖,就要安裝Photoshop。所以,想要輸出「英文好」這樣的結果,就得要先灌入「學好英文」的軟體。否則,想要繪圖,卻去安裝了Excel程式,想製作電影短片,電腦裡卻只有PowerPoint程式,那麼想要達成目的,恐怕是永遠不可能的事情。 重點是,我們知道要去哪裡購買「贏家英文藍圖」的軟體,並按照使用手冊,一步一步下載到孩子的頭腦裡面,就這麼簡單。

再者,我們現在都知道網路病毒猖獗,因此很重視安裝電腦的防毒軟體。深怕電腦重了毒,報廢成為一堆破銅爛鐵。然而,我們卻從沒想過在自己或孩子的大腦中安裝防毒軟體,任由各式各樣的病毒肆虐侵襲而不自知。孩子有了「英文贏家藍圖」,就像是下載了防毒軟體一樣,可以對抗在孩子頭腦裡各種各樣的病毒,例如:「太難了,我做不到」病毒;「我沒有XX細胞,我比較笨。」病毒和「好無聊,我不要做」病毒。若沒有大腦的防毒軟體,這些可怕又可惡的病毒將不斷的吞噬著孩子的能力,使孩子無法發揮自己原本該有的潛力,令人厄腕!

好消息是,電腦若中毒太深,可以format 重灌,一切重新來過,而我們的大腦也是一樣。只要我們用對方法,將大腦軟體重灌:「英文贏家藍圖」,將想法設定在主動、積極、自信、紀律,細心,耐心,父母從此不必再憂心忡忡,因為孩子已經步上正軌,從容應付各項挑戰,英文學習非成功不可!
贏家的肥料元素:3C、3D、3P

國內的大腦神經科學權威學者洪蘭,曾經說過:「台灣現在很注重孩子的記憶,忽略了孩子的紀律,這其實很危險。就將來成功的條件來說,紀律遠比記憶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花時間培養他良好的生活習慣,比送他去補習班更有幫助,因為紀律會使他以後一生受用不盡。」這簡單的幾句話,充滿了智慧的意涵。前面提到過:「若想要改變樹上看得見的果實,你得要改變他看不到的根。」我想這句話剛好呼應了洪蘭教授的話。想要孩子在未來人生的馬拉松競賽中獲得最終的成功,爸媽與老師就得要改變現在的想法,開始花時間去澆灌孩子的心樹之根。

那麼,到底我們要在看不到的根上面,施下哪些肥料和養分呢?
孩子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真正會讓他們一生受用不盡的重要養分便是:
3C、3D、3P。
3C
信心、專心、同理心
3D
紀律、勇氣、企圖心
3P
熱情、毅力、耐心

Confidence 信心
「一個人什麼都可以沒有,就是不能沒有信心。」我媽媽從小就這樣告誡我。
「信心」這個元素是造成一個人最終成就高低的重要關鍵。一個始終對自己說:「我相信只要我願意,我一定做得到!」的人,跟一個總是對自己說:「我根本不可能做到那樣的地步!」的人,可以想像兩個人在出社會三、五年後,會產生多大不同的結果。時間越久,差距越拉越大。二零零八年十一月,美國總統由民主黨(不確定)候選人歐巴馬當選。美國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競選時的口號,就是震撼人心又充滿信心的三個英文字:「YES! WE CAN!」(是的!我們可以!)一個在黨內初選前期,被前任總統柯林頓恥笑為:「拜託!這又不是童話故事!」(歐巴馬只是一個小咖,怎麼可能選贏他的妻子希拉蕊?)心懷無比信心的歐巴馬,不但沒因此感覺矮人家一截,反而以堅定的行動一步一步為自己在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只要孩子從小能培養出對自己的信心,始終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那麼凡是他想要達成的目標,必定能夠心想事成,就算最後沒達成目標,也必能「雖不中一不遠矣!」
Concentration 專心
古人說讀書要有「五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心到」。所謂的心到,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專心。當你把心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也就是你把意識集中在一個焦點上,能量就會圍繞著那個焦點,漸漸的就會出現你想要的結果。俗話說:「滾石不生苔,轉業不聚財。」或許從現代人的角度去看不見得認同,但我們可以檢驗,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無不將自己畢生的精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就像是放大鏡把太陽光集中在一個焦點,才能將原本溫和的陽光,變成具有燒傷力的光束。或許說得太遠了,就拿孩子上英文課來說。當孩子的專注力是百分之一百,他把老師說的每一句話都聽進去,就會得到百分之百的結果。若孩子的專注力只有百分之五十,老師說十句話他便只聽了五句,學習結果自然便打了半折。
我常在上課時跟孩子玩一個遊戲,就是要所有的孩子保持靜默,坐直坐正,手放桌上,眼睛盯著我看。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有些孩子在不到一分鐘之內,會忍不住開始東摸西摸,身體開始坐歪,眼睛無法聚焦。更有趣的是,這些眼睛無法盯著你看超過一分鐘的孩子,都是在班上表現落後的同學。
做學問貴在專,一專天下無難事。做事情事這樣,學英文更是如此。
Compassion 同理心
一般我們在講心態時,比較少提到「同理心」。然而就我在教育第一線來看,孩子最需要的便是同理心。
前一陣子我在學校的大集合裡,放了一段感人的真實紀錄影片。片中敘述著一個原本雙腳殘障,無法站立超過五秒的腦傷孩子,到後來竟然可以站立,甚至跑步的孩子。
過程中有他一開始在地上學爬的畫面,只見他一面爬一面哭,爬得滿頭大汗,口水留滿臉,仍然不停的爬,令人動容。就在這個時候,有幾位五六年級的孩子,對著畫面指指點點,低聲竊笑,隱約聽到他們說:「好智障的樣子」「像白癡一樣」「好好笑」我相信這樣的訕笑應該不是個案,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是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追求智商的結果。這是在教育的環節中,消失的一環。
同理心,顧名思義就是同理別人的心,也就是對別人的情緒感同身受,說白了就是知道別人現在是高興還是難過,而且不但知道為什麼人家會這樣感覺外,進一步還能體會那樣的感覺。有同理心的孩子,就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有能力為別人著想。他會同理爸媽努力打拼照顧他們的心,他會同理老師希望教好他們的心,他也會同理同學搞不懂課業內容時痛苦的心。因為有同理心,所以他會體貼爸媽,平日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讓父母擔心;因為有同理心,所以他會用心向學,希望報答老師用心教學,讓老師開心;因為有同理心,所以他會照顧需要幫助的同學,不會去恥笑、看不起他們。當孩子擁有這項特質,他會打自內心的想把英文學好,因為他能夠想像未來英文不好的感覺,知道應該要做更多的努力,提昇自己的實力。
Discipline 紀律
所謂紀律,就是一個人的自我約束的法律。紀律影響的層面很廣,大到主動複習功課,為自己設定高標準;小到襪子脫了不亂丟,東西用玩歸還原處,早上起床折棉被。前面洪蘭教授提到,「台灣現在很注重孩子的記憶,忽略了孩子的紀律,這其實很危險。就將來成功的條件來說,紀律遠比記憶重要。」我懷疑有多少人願意認真對待這位專家所提出警語。紀律哪比得上分數重要?送他去貴族雙語學校,讓他有贏在起跑點,提高競爭力!讓孩子能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要比培養紀律來的重要太多了!分數可以讓他上好學校,紀律可以嗎?
認真思考為何洪藍教授會認定「紀律遠比記憶重要」?人生如同一場馬拉松賽跑,應在起跑點的孩子往往不見得會贏在終點,要讓孩子贏在終點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求學時期建立好他的紀律,一個自律的好習慣。也就是說,他不一定需要人家隨時盯他,要求他,他會主動的去要求自己,給自己一定的壓力,為自己設立一定的標準。父母親和老師不會永遠跟在身邊,等他到了大學,突然所有的時間都是他的時候,一個有自律的孩子和一個不懂自律的孩子,在四年後將會有天壤之別的差異。自律是當你一個人面對自己的時候,仍能克制自己偷懶的慾望,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有紀律的孩子,面對老師派的英文功課,會自己要求自己在時間之內完成。
「有紀律有自律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孩子通常聽不懂這句話的含意。常會聽到家長跟我抱怨,老師,他跟我約法三章玩電腦玩到九點,但是時間到都會拖拖拉拉,一不注意他就會玩到十點半十一點。每次都跟我說他忍不住就一直完下去。
他覺得他能玩電腦很快樂,不玩很痛苦。但是當他「自由的」打玩電腦後,發現功課沒寫,時間晚了,算了,明天在說吧!結果隔天到學校考不好,心情沮喪,回家又被爸媽責罵,禁止玩電腦一個月,「毫無自由」可言。
Dare 勇氣
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有一個舒適區。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的離開自己舒適區的過程。有沒有注意到?舒適區就像是一個框框,人待在裡面就變成一個「囚」字。你要不努力讓自己不斷離開原有的框框,就會變成劃地自限,將自己囚禁在舒適圈裡。從上幼稚園開始,就是離開之前在家快樂的舒適區。離開熟悉的家,離開熟悉的爸媽,大部分的孩子在上幼稚園一開始都會哭鬧,因為太不習慣了。經過一段時間適應新環境,新朋友,幼稚園的生活又變成了一個舒適區。接著,進入小學又開始不習慣
,畢竟離開了幼稚園這個舒適區很不舒適!慢慢的,才又習慣小學的生活,又形成了新的舒適區。從小學進入國中,國中進入高中,每一次的改變,都是一次冒險。求學階段我們沒得選,時間到就得離開自己的舒適區。長大後自己有選擇權的時候,就不見得是這樣。所已有冒現精神的人,就會去選擇未知的領域去挑戰,雖然前面的路充滿不確定,仍然鼓起勇氣邁開步伐。這與沒勇氣常識新鮮事物的人,命運會有很大的差別。一個能夠不斷擴大自我的舒適區,願意勇敢的離開舒適區的人,他的框框不斷往外延伸,往外延伸。最後,終於沒有框框了,看不到框框了,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有勇氣的孩子,面對挑戰時會展現出一種態度,就是不服輸,就是去做就是了。就算恐懼,就算是自己不確定的領域,他也會願意放手一搏,下去嘗試。勇氣另一個面向就是耐挫力強,面對失敗,能夠立刻爬起來。
贏家不是永不跌倒,而是有勇氣跌倒後快速爬起來,繼續向前邁開步伐。
Desire 企圖心
面對相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孩子會有窘然不同的看法和反應,因此產生出完全不同的結果。前一陣子學校幫孩子報名「全民英檢」,我趁機測試一下他們的心態,我說,報名的同學中,有三種人。第一種是抱著:「我去試考看看的心態。」第二種是抱著:「我希望能考得過的心態。」第三種是抱著:「我一定要過關的心態。」問他們:哪一種人過關的機率最大?你是屬於哪一種?班上有三位同學是毫不猶豫的選了第一種人,去試試就好。真的很準,因為這三位同學平日就表現不好,所以他們一直都是「輕鬆面對,試試就好的心態。」試試看(Try),希望可以(Hope /wish)和一定要 (Must),這三種心態會產生多麼不同的結果!
一個知道自己為何要學英文的孩子,跟一個不知為何而戰的孩子,產生出來的能量差異是會很大的。
孩子企圖心要趁早播種,事半功倍。不要等到年紀大了,他不具正面思考的意識出現,才在痛苦中慢慢培養,還不見得看得到成效。
Discipline 紀律
所謂紀律,就是一個人的自我約束的法律。紀律影響的層面很廣,大到主動複習功課,為自己設定高標準;小到襪子脫了不亂丟,東西用玩歸還原處,早上起床折棉被。前面洪蘭教授提到,「台灣現在很注重孩子的記憶,忽略了孩子的紀律,這其實很危險。就將來成功的條件來說,紀律遠比記憶重要。」我懷疑有多少人願意認真對待這位專家所提出警語。紀律哪比得上分數重要?送他去貴族雙語學校,讓他有贏在起跑點,提高競爭力!讓孩子能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要比培養紀律來的重要太多了!分數可以讓他上好學校,紀律可以嗎?
認真思考為何洪藍教授會認定「紀律遠比記憶重要」?人生如同一場馬拉松賽跑,應在起跑點的孩子往往不見得會贏在終點,要讓孩子贏在終點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求學時期建立好他的紀律,一個自律的好習慣。也就是說,他不一定需要人家隨時盯他,要求他,他會主動的去要求自己,給自己一定的壓力,為自己設立一定的標準。父母親和老師不會永遠跟在身邊,等他到了大學,突然所有的時間都是他的時候,一個有自律的孩子和一個不懂自律的孩子,在四年後將會有天壤之別的差異。自律是當你一個人面對自己的時候,仍能克制自己偷懶的慾望,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有紀律的孩子,面對老師派的英文功課,會自己要求自己在時間之內完成。
「有紀律有自律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孩子通常聽不懂這句話的含意。常會聽到家長跟我抱怨,老師,他跟我約法三章玩電腦玩到九點,但是時間到都會拖拖拉拉,一不注意他就會玩到十點半十一點。每次都跟我說他忍不住就一直完下去。
他覺得他能玩電腦很快樂,不玩很痛苦。但是當他「自由的」打玩電腦後,發現功課沒寫,時間晚了,算了,明天在說吧!結果隔天到學校考不好,心情沮喪,回家又被爸媽責罵,禁止玩電腦一個月,「毫無自由」可言。
Dare 勇氣
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有一個舒適區。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的離開自己舒適區的過程。有沒有注意到?舒適區就像是一個框框,人待在裡面就變成一個「囚」字。你要不努力讓自己不斷離開原有的框框,就會變成劃地自限,將自己囚禁在舒適圈裡。從上幼稚園開始,就是離開之前在家快樂的舒適區。離開熟悉的家,離開熟悉的爸媽,大部分的孩子在上幼稚園一開始都會哭鬧,因為太不習慣了。經過一段時間適應新環境,新朋友,幼稚園的生活又變成了一個舒適區。接著,進入小學又開始不習慣
,畢竟離開了幼稚園這個舒適區很不舒適!慢慢的,才又習慣小學的生活,又形成了新的舒適區。從小學進入國中,國中進入高中,每一次的改變,都是一次冒險。求學階段我們沒得選,時間到就得離開自己的舒適區。長大後自己有選擇權的時候,就不見得是這樣。所已有冒現精神的人,就會去選擇未知的領域去挑戰,雖然前面的路充滿不確定,仍然鼓起勇氣邁開步伐。這與沒勇氣常識新鮮事物的人,命運會有很大的差別。一個能夠不斷擴大自我的舒適區,願意勇敢的離開舒適區的人,他的框框不斷往外延伸,往外延伸。最後,終於沒有框框了,看不到框框了,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有勇氣的孩子,面對挑戰時會展現出一種態度,就是不服輸,就是去做就是了。就算恐懼,就算是自己不確定的領域,他也會願意放手一搏,下去嘗試。勇氣另一個面向就是耐挫力強,面對失敗,能夠立刻爬起來。
贏家不是永不跌倒,而是有勇氣跌倒後快速爬起來,繼續向前邁開步伐。
Desire 企圖心
面對相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孩子會有窘然不同的看法和反應,因此產生出完全不同的結果。前一陣子學校幫孩子報名「全民英檢」,我趁機測試一下他們的心態,我說,報名的同學中,有三種人。第一種是抱著:「我去試考看看的心態。」第二種是抱著:「我希望能考得過的心態。」第三種是抱著:「我一定要過關的心態。」問他們:哪一種人過關的機率最大?你是屬於哪一種?班上有三位同學是毫不猶豫的選了第一種人,去試試就好。真的很準,因為這三位同學平日就表現不好,所以他們一直都是「輕鬆面對,試試就好的心態。」試試看(Try),希望可以(Hope /wish)和一定要 (Must),這三種心態會產生多麼不同的結果!
一個知道自己為何要學英文的孩子,跟一個不知為何而戰的孩子,產生出來的能量差異是會很大的。
孩子企圖心要趁早播種,事半功倍。不要等到年紀大了,他不具正面思考的意識出現,才在痛苦中慢慢培養,還不見得看得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