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7 10:48:11marven

學習策略

前言
 
  英語普及全球的趨勢促使英語教學資源蓬勃發展、教學法更加多元活潑,市面上有關英語學習成功秘訣之類的書籍隨處可見,亦有不少教育機構致力推行所謂的全英語教學或雙語課程,以彌補國內「缺少說英語環境」的缺憾。雖然整體的英語學習環境已較過去大幅改善,筆者卻注意到,對許多國人而言,「學好英語」仍只是個難以實現的夢想。究竟是什麼因素取決一個人的外語學習成敗?筆者針對此一疑問,進行了相關研究,現玆透過本文,與讀者分享研究結果。
 
影響外語學習成果的三大因素
 
  根據Davies et al.(1997)的研究,影響一個人的第二語言學習成果的因素可分為三大類,即「語言因素」(the language factors)、「環境因素」(the learning context),又稱為「外在因素」(the external factors),以及「學習者個人因素」(profile of learners),又稱為「內在因素」(the internal factors)(請參考筆者自製之圖一)。
 

▲圖一:影響第二語文學習成果的三大因素。


  「語言因素」指的是第二語言(或稱「目標語」,target language)與學習者的母語在文字、語法結構、發音等各方面之親疏關係對語言學習的影響。此兩種語言間的異同程度,稱之「語言距離」(language distance)。研究顯示,學習者在發展第二語言時,常會將之與母語互做轉換,此一兩種語言間的互相影響,稱之「語言轉換」(language transfer)(Davies et al., 1997) 。根據Rutherford(1983)的研究,愈是與母語的「語言距離」相近的第二語言,愈容易學[1] 。但「語言距離」只影響「學習速度的快慢」,並不影響「學習成果的好壞」(Davies et al., 1997)。

  「環境因素」泛指一國的文化、教育制度與語言政策、學習環境、家庭因素及教師的教學方法等的影響。研究指出,各項環境因素中,以一國的文化、教育體制及教師的教學法對第二語言學習成效影響最深遠(McKnight, 1994),「全英語環境」的有無,反而不是决定學習者英語學習成敗的關鍵。

  「學習者個人因素」包含學習者的語言天賦、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風格、年齡、性別、自律性及母語程度等個別差異。筆者發現,當我們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做整體比較時,語言及環境因素對於外語學習成果的影響確實顯著。然而,當我們將來自同一語言文化背景,且在同樣的學習環境下學外語的學生做個別比較時,語言及環境因素的影響似乎不足以說明個別的學習成果差異。因此,筆者以為,學習者的個人因素對其外語學習成果,似乎扮演更具決定性的角色。以下即針對幾個重要的個人因素,做重點討論。
 

學習者個人因素的影響


1. 年齡因素:
  筆者常被家長問及:「究竟幾歲開始學英語才好?」此一問題似乎突顯了許多人心中的「外語學習年齡迷思」,亦即認為外語的學習似乎有一固定的「最佳起跑年齡」,若在這「最佳起跑年齡」之前或之後開始學,便會降低學習成效。然研究卻指出,年長的學習者學習速率較快,而年幼的學習者能將發音學得較好(Larsen-Freeman & Long, 1991)。Collier(1989)亦指出,八至十二歲的學童、青少年及成人學生,由於心智發展較為成熟,因此其運用既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及學習策略來學外語的能力,便優於四至七歲的幼童,故其學習速率較快;然在發音的準確度上,幼兒通常會學得比其他年齡層的學生好。該研究並發現,進入青春期之後才開始學外語的學習者,其發音易受母語的影響,所以較難改變其口音。由此看來,外語的學習並無所謂的「最佳起跑年齡」,而年齡亦非決定學習成敗的主要因素。

2. 母語程度:
  「母語有礙第二語言的學習,因此在課堂上應少用母語。」這是一個長期存在於中西社會、令人揮之不去的迷思。事實上,有良好母語基礎的學生,由於具備較佳的語言知識,在學外語時,通常較母語程度差的學生學得好且快(Auerbach et al., 1996;Davies et al., 1997)。由此可見,母語並非英語學習的障礙,良好的母語程度反而能對外語學習產生加持作用。

3. 學生的語言天賦與學習策略:
  智商的高低是否影響外語學習成果的好壞?根據Davies et al.(1997)的研究,無論是母語或外語的學習,個人的語言天賦(language aptitude)及所採用的學習策略比智商高低更具影響力。該研究指出,語言天賦決定了個人學習外語所需時間的長短,而學習策略則影響其學習成效。然究竟什麼樣的學習策略才有效?事實上,這世上並無一套統一且適用於每個人的大眾化語言學習策略。有效的語言學習策略,是由個人根據其學習風格,隨著各階段的學習,不斷調適而慢慢形成的。此外,Sinclair Bell(1995)的研究也指出,外語學習者學習成效不佳的最大理由之一,是不懂得如何根據所學語言之特質發展合適的學習策略,卻老是套用其學習母語的方法來學。筆者亦由教學經驗中發現,愈是能不斷嘗試新的學習策略且調適自己學習態度的學生,學好外語的機率愈高。而以調適能力及調整幅度來看,年幼的學習者,由於腦部的發展尚未定型,一般都較年長的學習者調適得更快。
4. 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指學習者的「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及「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對語言學習的影響。「外在動機」指的是學習者因外在因素而學習某一語言,如升學考試或工作要求等。「內在動機」則指學習者發自內心想學好某一種語言,如對某一外語的文化或語言本身感興趣;或者因從學習過程中獲得樂趣,而想學好該語言。不消說,強烈的「內在動機」是外語學習成功的一大支柱,學生若只為階段性的考試或工作需要而學習,其成果必然有限。

5. 學習者的自律性:
  「學習者的自律性」(learner autonomy)是指學生有自行訂合宜學習目標、並在執行目標的過程中監督並調整改進學習策略,直到目標達成為止的能力。研究指出,高度自律性的學習者,即使天賦不佳、學習環境惡劣、母語與目標語之間的差距甚遠等條件下,仍可成功地學好外語。甚至,在既定的課程結束後,還能自我鞭策、不斷自修,更上一層樓(Lee, 1998;引述於Harmer, 2001)!成功的外語學習經常仰賴學習者長期的毅力及努力,因此,學習者自律能力的高低才是其外語學習成敗的最佳指標。
 

結語
 
  由上述扼要的討論可知,外語學習的成敗是取決於語言、環境及個人等多種因素,而其中又以「學習者個人因素」對學習成果影響最巨。一個人若本身母語程度不好、缺乏內在學習動機與自律性,且無法摒棄諸多對外語學習的迷思,而發展出合宜的學習策略,那麼即使身處全英語環境,亦很難將英語學好。因此,筆者建議有心將英語學好的學習者,不妨認真檢視本身的個人因素是否為造成英語久學不進步的主因。還有,雖說吸取他人成功的學習經驗是好事,但畢竟每個人的學習風格與各項主客觀條件不同,與其如法泡製,還不如下功夫去發展一套合適自己的學習策略!

  就教學面而言,以下提供幾項筆者幫助學生克服其英語學習盲點的教學策略:
  一、 在進行文法教學時,幫助學生了解中英文語法結構的異同,以助其跨越由兩者語法差異所形成的學習障礙。
二、 避免固定使用某一種教學法,以防教學及學生學習模式僵化。
三、 引導學生發展合適自己的語言學習策略,並鼓勵學生不斷嘗試各種學習工具及方式。
四、 幫助學生訂定合宜的學習目標,引導其監督並評估自己的學習成果及策略,給予學生建設性的回饋,以逐步引導其邁向「自律」之道。此外,提供有趣的教學環境(如吸引人的教室布置)、課堂教學生動有效率等,亦能提升並維持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關於如何培養學生成為「自律的學習者」,以及如何促進其「內在學習動機」,Harmer(2001)在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pp. 51-54,pp.335-336)一書中有若干詳實的建議,老師們不妨加以閱讀參考。

  最後要提的是,語言學習非比吃速食,長期不斷地練功,才能功力大增、真正邁向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