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04 15:44:11城市浪遊人

愛麗,你好好睡

近來讀了村上春樹的《天黑以後》(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整本書最好看、最耐人尋味的情節應是少女淺井愛麗那段很村上的密室事件。愛麗突然不知怎的從自己的睡房轉移到一個好像是色情旅館的地方。當她第一次醒來,發覺身處的地方,除了睡衣和床,全都變了樣。連自己的身體也失去重量似的,成了無重狀態,「迄今為止使她成其為她的器官、感覺、血肉和記憶被某人之手熟練地剝奪一空。結果,自己變得什麼也不是,徹底淪為僅僅為外部事物的通過提供方便的存在」。嚇得她立即想跑掉,可是門卻牢牢的鎖著。即使她又敲門,又喊叫,依然走不了。後來,她乾脆閉上眼睛,再去睡了。
看似荒誕的故事認真思索起來其實十分寫實。甚至和住在香港的我們有著某種相似。那「某人之手」,當然不會以山村野夫為目標。居住在現代都市的高樓大廈如愛麗這種人才是它要找的獵物。而這無形的手一旦抓起來,男女老少一個也躲不過。這當然包抬我這個大學生在內。現在除了要應付期中試及大考、參加各種課外活動認識新朋友,自然也要當兼職賺點生活費一嘗獨立自足的癮。忙這忙那,時間讓給了不同的空間。一天廿四小時也嫌少。人真是掏空了似的,漸漸肉身和精神開始分離了。晚上回家,和家人說幾句話、做些家務也覺得麻煩。唯一想做,又有能力做的事就是睡覺。這,也許是現代都市人的一種「二律背反」。為了物質的追求,每天朝九晚五得到的只是回到家吃飯然後睡覺的疲累。但是不做不行,房租水電、柴米油鹽每一樣維持生活的供給都離不開金錢。就這樣,有一隻手在不知不覺中把你一件機器。除了工作再工作,其他的卻一片空白。
那麼在重複又重複的刻板生活背後,究竟是為了甚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對現代都市人來說好像越來越模糊,甚至不知如何回答。法蘭克福學派的佛洛姆曾經這樣說:「現代生活中最顯著的心理現象之一,就是很多的活動,原為達到目的而採取的手段,卻日益篡取了目的的地位,而目的本身則成為虛影,沒有實際的存在性。人們工作是為了賺錢;他們賺錢是為了有錢尋樂。工作是手段,快樂是目的。可是實際的情形如何呢?人們工作是為了多賺錢;他們運用這些金錢藉以再賺更多的金錢,卻忘記了他們的目的—生活的快樂。……我們已經羈絆在手段的羅網之中,而忘卻了我們的目的」。所以我常覺得跑馬賽事中騎師墮馬是馬匹嘲笑人類的惡作劇。人用鞭子抽打馬匹,讓牠們在賽道上鬥個你死我活。其實人也被鞭子不停地打著,鬥爭之激烈絕不下於馬。不過馬尚且有賽道限制,比賽一場過後可以稍作休息。但是人呢?賽道長到死的那一刻才告終,難怪馬有時也瞧不起人。不甘被人騎在背上了。人,如今就是這樣不爭氣。「填鴨式教育」和「填鴨式思想」到處流行。人的身份被貶為分數、金錢及權力這些符號而不再是一個整體、獨立的人。社會的建設目標只求量化而不重質,過份重視多勞多得,卻忽略了多勞對身心的窒息和人的物化。要知道做牛做馬的結果永遠只是一隻牛或者一隻馬,而不是萬物之靈的人。
不知是否深明此理,德國哲學家尼采一八八九年於都靈街頭看見比人還要高明的馬居然被人打著,很激動的撲過去抱住馬脖子。之後中風和患上精神分裂症。不過之前他宣佈上帝已死的時候一般人就以為他瘋了。就算真的瘋了大家也見怪不怪了。但是判斷一個人是否要進瘋人院有時比看偵探小說找兇手更困難,因為發瘋這回事無跡可尋,連半點蛛絲馬跡也不會找到。你說平日胡言亂語的甲瘋其實是最正常不過;相反乙辦事有條有理原來才是真的精神錯亂。就像人們認定尼采說那句上帝已死的怪話是傻的那樣錯誤,顛狂的確難以識別。當這位德國人說出這番話,「心中的上帝」已經在他身上不朽。畢竟他提供,亦實踐了其中一條人生的終極目標,哲學之路。而那些說他瘋的人,無論外在的抑或心中的上帝,對他們來說老早進了墳墓,這種對人生命題愚蠢的人比撁人落地的馬更可怕。他們不加思索接受現存的陳舊觀念,又自作聰明拿這些標準來批判別人而沾沾自喜。這種人因循世界預設的價值觀,總要追上潮流,左跟右跟,倒是最容易癡癡呆呆。村上書中的那個白川是電腦功程師,衣著講究,可說是典型的中產人士,不愁溫飽。然而要經常嫖妓,虐待妓女來發洩精神的虛空。所以尼采的瘋也沒有甚麼大不了。說他瘋的人很多比他更瘋。
想不進瘋人院,自然要找出人生的意義。可是這種東西像寶物一樣不容易找。有些人找了幾十年,仍然找不到。有些人乾脆不找免傷腦筋,讓別人說了算。書中的淺井愛麗就是一直「圓滿完成別人交給的任務、滿足周圍的人,似乎從小就成了她的工作。……就是努力當好白雪公主。不錯,大家是交口稱贊,但那東西有時是很累人的」。那樣的生活,只為別人而活,自己倒成了一面鏡子,不同的影像在身上晃動,卻沒有一個是屬於自己。年輕時為父母而活,中年時為兒女而活,到老了不再為人而活,卻只剩看山的時光。回頭一望百年流轉,水,從這裏來,這裏去,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更別說階前點滴的風風雨雨了。
不過,想在一生中立一些根本也非易事。畢竟各人有各的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提供,任何人也不能代你去找。而且有時尋尋覓覓,到頭來可能又是一種如煙的徒然。書中愛麗的妹妹瑪麗將到北京留學,人生的答案依然模模糊糊。這種搖擺不定的心情即使睿智的柏拉圖也逃不掉。他年青時曾經以文學為人生的終極意義。直到二十歲時遇到蘇格拉底,聽完他說話後就立即把自己寫的詩和劇作統統燒掉。他的路就由文學轉到命中注定要走的哲學。對自己的定位往往如此困難。很可能幾十年後才發覺誤作他鄉為古鄉。驚回首,意欲中途改弦易徹,可是燈火已昏黃,也容不得你再走另一條上山的路。
上山有時候未必可以到達山頂,然而上山這一過程本身已經樂趣無窮。而這樂趣本身又恰好給上山這行動一個明確的意義。當人找到他心中的目標,一步一步的向它邁進。沿途所獲未必比預定的終點少,也許是更多。若果你的目標是文學,那當然是以創作完美的作品為己任。這在現實中根本沒可能。可是你沿路走下去,得到的一定有寫作一字一句的快樂、結交志同道合的溫暖、閱讀不同歷史時空先哲俊彦的感悟。這一切都促使你願意去買這張沒有回程也沒有終站的車票。就如托多洛夫說的一樣:「我們可以發現無法佔有真理,但不能放棄對真理的探求」。
至於找到答案並將之實現,就要時間來驗證了。即使發現了自己的目標,也不是容易做到底的。虎頭蛇尾有之、蛇頭蛇尾亦有之。要堅持不懈,現代都市人能靠的,只能是五天朝九晚五後,周六和周日的毅力了。書中的男角高橋喜歡玩音樂,吹長號。就是因為「不能靠那個吃飯……所以,這個月底就退出樂隊,從音樂裏洗腳上岸」。現實生活逼人,想走自己的路沒有一些唐‧吉訶德精神是不行了。不知村上筆下的淺井愛麗,睡完這一長長的覺後,想不想找一些做白雪公主之外的事呢?
那天曉得呢。只知道她以後也不想睡得太久。那,愛麗你好好睡睡吧。以後也不會再有這麼多時間睡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