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古文不該用 AI 翻成白話文
AI 翻譯的目的,是為了將當代中文翻譯成外國語言,讓外國人來學習中文,然而本國人卻不該如此學習古文,因為將古文翻成白話文之後,只能表達出表面的語意,並不能傳達出原文所包涵的豐富意境,例如語氣、隱喻、聯想等等,況且古今文字的差異並非是文字本質上的不同,而是用法上的不同而已。如果習慣對照白話文才能看懂,越不習慣直接看古文,就會越看不懂,而且會越學越慢、越學越難。
用 AI 將古文翻為白話文,其實並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但翻譯古文卻是目前學校教學的慣用方法,而考試經常也會出這種題目,目的是為了驗證學生的理解程度。然而想要測驗古文的瞭解程度,其實還有很多方法,例如可以用任何語法來重新描寫或解釋古文的意思,並不一定要翻成現代的白話文才算是瞭解。古文本身已經足夠嚴謹與優美了,卻要把它翻成不太優雅的白話文,這不是越學越退步嗎?
現代的中文教學已經是全面採用白話文作為標準,然而「白話文」卻是西方「口語化」文字的特性,實際上「拼音文字」只是一種忠實記錄口語的符號,文字本身也會受到口語的約束,反觀漢字自古就有別於口語而獨立發展,不受口語的約束,可以更精煉的組合文字,提高文字的內涵與境界。所以白話文對於漢字而言,只不過是一種吻合當代口語的表達方式之一而已,而古文對於漢字而言,卻是超越了口語的各種表達方式,這是漢字有別於西方文字的獨特之處。然而現代的中文教育卻是全面採用西式的教學方式,語法分析也是全面採用拼音文字的文法邏輯,這根本就是錯誤的學習方式,只會更增加中文的學習難度。
中國的漢字已經傳承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每個時代都擁有豐富的文字精粹,學習歷代的古文就等於是在學習如何精煉的使用文字,進而把古文的精華融入到當代的文字之中。例如詞彙、成語的運用,本質上就是在使用古文的精粹,這正是基於古今字體的延續性,才有可能讓古今文字融合運用、兼容並存,這是中文有別於西方文字的優點,也是西方文字無法達到的境界。
人們常用「文言文」來概括古文,這其實只是相對於「白話文」來區別而已,其實古文的文體不只一種,每個朝代都不太一樣。古文所注重的是每個單字的用法,其文字的意義在每個時代都會有差異,然而白話文則是以詞彙為主,很少使用單一文字來表達意義。
所以在白話文的時代裡要學習古文,就必須先要有這種認知,所要學習的是各種不同朝代的「古文」,而不是只有一種「文言文」而已。學習古文必須先把每個用字都瞭解透徹,要能夠分辨不同時代的用法,對於相同的文體與字形結構,也必須要能觸類旁通,這樣才不會迷失在龐大的字海之中,看不到學習的盡頭。
由此可知,想要提升古文的學習效率,就不能只使用一般白話文的國語字典、辭典,必須使用正統的古文字典,例如《康熙字典》、《說文解字》等等,也不能只習慣查看文章的註解,而是要有自己的解釋或看法,要養成自己親自動手查字典的習慣,不怕查字過程的困難與繁瑣,遇到疑難的文字就必定追根究柢、徹查清楚,如此日積月累,才會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