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6 21:28:24MarkHsieh

THE ROAD TO IRONMAN-Chapter 8 一日小雙北

 

THE ROAD TO IRONMAN

 

CHAPTER 8

 

一日小雙北

 

 

當人從實踐中學會如何與的痛苦獨處,如何克服逃脫的渴望,就沒有其他需要學習的東西了。

─── 卡謬

 

WEEK 7

 

2006年蔣渭水高速公路正式通車,一般我們稱為雪山隧道,而北宜公路也就是俗稱的台九線,過去扮演台北至宜蘭重要交通動脈的角色就走入了歷史。雪隧的開挖,原本預期於1998年通車,又拖了近一倍的時間才完成,先後共耗時15年,工程之艱鉅不在話下,全長雖僅有13公里,卻大大縮短了台北至宜蘭的通車時間。姑且不論它對於環境景觀或生態的影響,但由每逢假日必塞車的現象,可以發現它確實對於北宜間的經濟或觀光產業形成了重大的影響。

 

車騎於北宜公路上,會有許多的回憶浮現。學生時代與朋友一起騎機車至坪林遊玩,是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這條道路,當時有種可以獨立離家的幼稚感覺,離開城市到山林間享受大自然。不管是騎機車或開車,卻從不曾想過自己會有一天在台九線上踩著腳踏車訓練,而且這樣的事還做了兩次。

 

每條道路可能都有它所扮演角色的歷史意義。當初先民往來淡水及宜蘭的淡蘭古道,雖然多數路段已經消失,但其中一段遺址草嶺古道,如今也成為觀光健行運動的好地方。北宜公路雖然不再扮演交通要道的重要角色,然而正因它的路線有起有伏,被自行車者相中,成了練車天堂,當然台灣開放重機後,這條路上也少不了重機族。

 

此次獨騎於北宜公路,一路向上不見其他騎士,倒有零星幾台自行車下山而來。我其實很享受這種獨騎的感覺,尤其在山裡頭不會有陽光的烤曬,也沒有其他人跟你拼速度,就這樣依著自己的節奏前進。結婚生子後,失去了很多孤獨的時間,因此從事這樣的運動,也讓自己有機會孤獨,孤獨才能讓人生繼續有前進的動力。

 

雪隧通車已屆滿六年,期間我只開車來回宜蘭間一次,反倒是騎自行車至宜蘭的次數還比較多。開車去程速度很快,除了覺得工程中穿山越嶺的本事外,就是感覺危機四伏。這種危機感在下午回台北的路程中特別明顯,試想塞車在長達13公里的隧道中,完全不見天日,萬一發生什麼意外事件,如何脫身,不自覺的就出現agoraphobia cognition bias。人在這樣的情境下確實很容易會panic attack

 

訓練的路上雖然孤獨,但不孤單。如果你騎著機車或開車看到有人在 進行訓練,大概就是對著他們加油,這樣的加油團在路上不少見。這次在我奮力的進行自主訓練時,一位老兄騎著機車,以同樣的速度與我同行也不說話。如果對方只是好奇我在做什麼,通常我微笑致意後,對方就會加速離開,但這老兄不但沒有離開反而與我攀談起來。

他先帶著有點質疑的口吻說「公路車裝休息把!?」

「嗯」我有意無意的回答,感覺來者不善。

「參加比賽嗎?」

我說「226」,答的很簡短是因為上坡地形,不想浪費太多力氣說話。

「第幾次?」

「第一次。」我沒告訴他這也是我的初鐵

「我參加了八次。」他似乎很驕傲的回應我的答案。又細說的一些他參加過的國內外賽事。

他接著又問「想不想要我告訴你一些參賽的經驗及注意事項」

我沒有多加考慮就答應了他。

 

我們兩人就在較平坦的路邊交談了約30分鐘,直到他覺得沒有再多可以傳授給我。內容談得較多的部分不外乎就是比賽時補給需要注意的小細節,十幾個小時的比賽,補給是門大學問,怎麼吃?何時吃?吃多少?吃什麼?都需要在訓練中不斷的嘗試,每個人的身體適應性不同,吃的內容也會隨之改變。老兄確實給了很多經驗談,這些經驗如果沒有多次參賽的記錄,光靠訓練真的不可能知道。若不是我有時間壓力,說不定會向他請益更多。後來我們就在北宜路上的第一個高點分開。

 

雪山隧道通車後,曾經舉辦過一次路跑賽,正式的名稱是「雪山隧道奧林匹克路跑賽」。我是不懂為什麼非得冠上奧林匹克四個字不可。路跑的起點是頭城收費站,路程分為十公里組及五公里組。國內外很多新落成的道路或大橋都會舉辦這種類似通車儀式的路跑活動。當年我沒有參加這場比賽,光聽名字想像在隧道中跑步,就讓人望之卻步,原本應是健康的活動,如果擠了數千人在隧道中吸廢氣,那我寧可在家裡附近跑跑就好,更何況平常跑步上班都不只十公里。當然,除了路跑賽,近年盛行的單車一族也舉辦了類似的穿越雪隧自行車活動。

 

北宜路段從海倫咖啡一路下滑至坪林,接著就要準備再騎一段上坡至第二高點(石牌),因此坪林的小7是多數單車族及重機族會選擇休息的地點。在此稍事休息補水及食物後,為彌補剛剛耽誤的時間,隨即跨上車出發,一方面也是因為天候狀況不是我能預測的,擔心午後雷陣雨,會騎得很辛苦。上坡的途中,溫度果真逐漸降低,時而飄點小雨,時而又騎在霧裡。這路雖然已非主要幹道,但仍有不少大貨車及重機呼嘯而過,更增加危險性。一路上也在回想剛剛的奇遇,有那麼一度以為自己遇到山中精靈,下凡來提點我,然而這畢竟只是遐想。事後我們互留姓名,回家後上網一查,真有此人,並非仙人。

 

今年五月份,雪隧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交通事故。這是通車以來第八起火燒車的意外。除了各方開始檢討起意外發生的原因、肇事的責任外,在隧道內意外發生後,如何逃生也是關切的焦點。雪隧的防災設計,每350公尺會有一個人行逃生口連接導坑,每1400公尺設有車行連絡道,以利事故發生時,可利用聯絡道經由對向隧道離開事故現場。不過難的不是不知道逃生出口,而是濃煙散不去,能見度低,找不到逃生方向,最後導致吸入性嗆傷而死亡。這次的意外,就有人形容隧道內像是倒下的煙囪

 

騎上石牌後,濃霧及小雨不斷。原本應該可以從這裡瞭望蘭陽平原及龜山島,現在只想趕快下山。上完廁所後,便沿著著名的九彎十八拐下到頭城。剛離開石牌天氣就轉晴,到了頭城溫度更是直線飆高。第二個休息點是頭城小 7,飲食內容與在坪林無太大差異,至此約已騎乘80公里。穿戴上袖套,塗抹防曬油,接著就要頂著烈日騎完約150公里的海岸道路。

 

台灣北部的車友很多會選擇北海岸練車,在山與海的交會中踽踽獨行。海岸道路沒有太大的起伏,頭城至基隆路段甚至有專用的腳踏車道,避免與大貨車並行的險境。頭城至福隆,幾乎是沿著宜蘭縣鐵路同行,沿路細數這條鐵路上的小車站,有不少童年的回憶在此。行至福隆,若左轉走台2丙路線,經雙溪再接106縣道回台北,距離可能少掉50K,但上下坡的起伏較大,也是另一種練車路線的選擇,機會回老家一趟

 

其實這段海岸道路,如果能不要經過基隆那一段車水馬龍的道路,應該會更好。不過我在這個季節選擇逆時針騎這趟小雙北(北宜+北海岸)算是偷吃步,先將體力較好的前段騎山路,後段北海岸又是順風騎,因此完成度及整體平均速度都會提高。如果是順時針走,先來一大段逆風的海岸線,接著攻山路,那才真是了得。

 

過了基隆,後段就是我平常練車的路段,萬里、金山、石門、一路回到家。此次的訓練共騎了231公里左右。照理說這樣的訓練不會收到實質的效果,山中仙人也如此提醒我,我知道這個道理,對我更重要的部分是,想要體會一下騎到180公里的感覺是什麼,有沒有辦法在下車後續跑42公里?記得騎到基隆段時,約已過了150公里,那是我過去騎過最遠的距離,之後的每一公里都是新的體驗,很新鮮也很興奮,每多一公里,就是多一項紀錄,感覺好像第一次跑超馬時,跨過那無形42公里的界線後,每一步都會讓自己感覺很驕傲。這絕不是別人口頭上告訴你有多棒可以體會到的感覺。

 

至於騎完車後,能不能再跑42公里?現在的我,大概會選擇用走的吧!

 

 

SWIM:5700M            (3HR10M)

BIKE:231K                (9HR28M)

RUN:33K                   (3HR18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