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May, 2010 – 北京 – 姚記炒肝
Date: 2010年5月22日
這次去北京差旅最大的享受, 大概就是有美食的兩個晚上了.
5/22北京的生意夥伴帶我們去品嘗道地的小吃 ~ 姚記炒肝
「姚記炒肝」位於 “鐘樓東大街311號” (北京鐘樓旁)
北京的生意夥伴是兩位20多歲的情侶.
見了他們, 我腦中只浮現了四個~“年輕有為”.
我也有些驚覺歲月流逝之快, 讓人覺得真的不可虛度光陰.
北京鐘樓有個小故事是有關鐘聲為何停響…
話說有一工匠應皇帝的要求必須為鐘樓打造出一個超級大鐘.
但因大鐘的難度太高, 工匠遲遲無法完成, 讓整個家族陷入株連九族的恐懼中.
然而, 就在期限來臨的最後一刻, 工匠的小女兒捨身跳入熔爐,
才使她父親終於在期限內鑄造出符合要求的銅鐘來.
但是, 在跳入的瞬間, 小女兒的鞋掉了.
故每當鐘響, 總會發出 “鞋”,“鞋”, “鞋”…的聲響,
好似工匠的小女兒悲悽想要穿鞋的聲音.
所以, 後來鐘樓就不再敲鐘了…
以上是北京民間故事, 非史實喔!
但北京夥伴分享的這個故事, 可讓我牢牢記得「姚記炒肝」在鐘樓旁呢~
【圖一】姚記炒肝
【圖二】豆汁(左上), 焦圈兒(左下), 糖卷果(右上), 芥末白菜(右下, 菜名被遺忘)
1. 豆汁: 水磨綠豆製作粉絲或團粉時剩下來的淡綠泛青色的湯水, 經過發酵而成的.
這味道比臭豆腐更嚇人, 我僅嚐一口就放棄…
2. 焦圈兒: 據說是配著豆汁食用的, 本身味道很酥脆, 但不知是何物製成.
3. 糖卷果: 主料用山藥和大棗, 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
蒸熟炸過在裹上糖汁. 感覺很像台灣的 “拔絲地瓜”.
4. 芥末白菜: 放了很多芥茉的涼拌菜, 有黃芥末的香與嗆.
在一群內臟和甜點中, 此道菜顯得格外清爽.
相較於炒肝 & 豆汁, 更顯可人 ^_^
【圖三】炸灌腸
炸灌腸是用甘薯澱粉蒸熟晾涼, 切菱形薄片, 再用平鍋煎熟.
裡面似乎還包了些東西, 但我吃不出是何物.
【圖四】麻豆腐
據說麻豆腐與豆汁其名, 都是老北京人喜愛的小吃.
把豆子放在石磨上一碾, 邊碾邊加水, 之後就成就了三種產品.
1. 最細的成了豆漿
2. 最稀的汁, 即是豆汁;
3. 發酵後的豆汁用大火燒至水份揮發, 留下的渣就是麻豆腐.
麻豆腐呈灰白色,微微有些發綠, 上面還淋上了羊油.
其口感像冷的臭豆腐, 但無霉味(這應該是羊油的功勞), 也沒有炸臭豆腐的香氣.
吃起來的感覺, 有些像咬到吸血鬼肉的感覺, 軟中帶硬, 陰陰冷冷…
(雖然我沒吃過吸血鬼的肉, 但吃到麻豆腐時, 我心中冒出來的感覺就是如此…)
與豆汁相比, 我較可接受麻豆腐.
【圖五】滷煮火燒
材料: 火燒(類似燒餅的麵製品) 豬腸, 豬肺, 炸豆腐片, 豬血,
蒜汁, 醬豆腐汁, 香菜, 醋, 辣椒油等.
我喜歡火燒的口感, 但吃到豬肺時, 我的胃稍微翻滾了一下.
【圖六】炒肝
炒肝主料是豬大腸, 肝僅是點綴.
製程中也沒有炒, 完全是燉煮而成.
炒肝的蒜香味很重, 但第一口下肚時, 我聽到了鼻子與味的哀嚎…
豬大腸的腥味還在...
北京的同伴吃得津津樂道.
或許, 這是他們長久習慣的味道與美食.
但我想這也是我們的文化差異.
我沒有顯露出無法接受的表情, 但也無法將其全部吃光.
【圖七】碗豆黃
這是慈禧太后愛吃的甜點之一.
豌豆經煮、炒、壓模而成.
其實, 碗豆黃沒什麼味道, 入口後, 略帶碗豆香.
口感有豆沙的綿密, 但沒有豆沙的甜膩, 吃起來淡泊而優雅.
【圖八】驢打滾
黃米麵糰內捲豆沙, 捲好後將其在黃豆粉上翻滾, 讓表面沾上一層黃豆粉,
以避免水分蒸發導致龜裂從而影響口感.
這道甜品也不會很甜膩, 且保留著黃豆與豆沙原始的淡雅味道.
我喜愛後兩道甜品勝過炒肝等內臟食品.
【圖九】忘了菜名
這應該也是某個內臟, 但是是清洗很乾淨的內臟.
汆燙後, 口感鮮脆, 算是極品.
只可惜, 我忘了菜名.
遇到許多長成環境不同與自己不同的人, 讓我的好惡更為模糊了.
因為, 自己厭惡的東西, 很可能是別人眼中的珍饈佳餚.
自己喜好的口味, 也可能造成別人的反感.
雖然我的肚子小小的抗議了一下, 但我還是很珍惜這次 “姚記炒肝”的經歷.
它讓我有機會嚐試道地的老北京風味.
品嘗這些食物時, 讓我感覺自己似乎置身於北京美食的古老巷弄中,
回到了慈禧太后的年代...
哇
豆汁感覺很奇特耶!!!
好奇
有機會一定要嚐嚐.
我覺得嚐過豆汁後, 天下大概除了那 '半孵化的蛋', 應該沒有什麼食物會讓我害怕的了. 2010-06-27 22:11:14
圖9內的是
"黑牛百葉"嗎?
是 "黑牛百葉", 感謝解答! 2010-07-03 14: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