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20 10:07:53天婦羅

菊花小姐愛心無限



(pic: 不知道是哪個華人地區的 Beatles唱片封面,我真希望可以大聲嘲笑是「阿陸仔」的傑作,偏偏用的是繁體字!)


最近一位外國朋友問我什麼是Chinese traditions
我的回答是,我能想到的東西幾乎都會引發我的負面連想,恕難回答。
中國人最喜歡唱「忠」、「孝」之類的高調
說要效忠國家的話,以現在的政府表現,
要我「忠黨愛國」還真是強人所難;
至於盡孝道
對多數人而言,理應沒有爭議性
不過對終日活在家暴陰影下的受虐兒來說,
要他們「盡孝道」,根本就不近情理。
要怎麼向外國人解釋「盡孝」呢?
英文裡根本沒有可以對應「孝」的單字
後來有聰明人士把「孝道」英譯成 filial duty(子女的責任)或 filial piety(子女的虔誠???)
意思和中文是差滿多的。


在當今社會,我們幾乎不須要思考就會認定「受虐兒不必盡孝道」
那種禽獸不如的父母早日脫離關係是為上策
但是在古老的中國社會,並不是這樣想的
以最近常在電視上出現的「臥冰求鯉」喉糖廣告為例,
在原著《二十四孝》中,王祥就是個受虐兒
為了討得繼母的歡心,終日幫忙家事,但繼母仍不滿意
在酷寒的冬天裡,要求王祥出去抓兩條鯉魚,抓不到就不必回來了。
他脫掉上衣躺在結冰的湖上企圖融化冰塊來抓鯉魚
可是根本沒有效果,他急得哭了起來
突然,右邊的冰塊出現裂縫,兩條鯉魚自動躍出水面束手就擒,
而王祥的孝心也在地方上傳為佳話……
現在看到這種故事,應該還滿有「笑」果的吧!
首先,想以體溫融化冰塊就已經「很有創意」了
其次,對刻意刁難的繼母,有必要百依百順嗎?
受虐兒有盡孝道的義務嗎?
可是在《二十四孝》裡,卻處處充斥著這種人格扭曲的「愚孝」例子
例如「八歲就懂得忍耐蚊蟲叮咬,以防止牠們去叮父母」的吳猛
算他猛啦,如果他一個人的血可以餵飽全村的蚊子的話。
還有一個戀母情結很嚴重兼愛哭鬼王裒,
一遇到打雷下雨,便跑到母親墳上抱著痛哭,
因為母親生前非常怕打雷……


說來《二十四孝》裡的主角有個共同特徵,就是「愛哭」
哭完往往會出現靈異現象,例如冰湖裡跳出鯉魚或雪地裡冒出嫰筍
還有連木像也會哭的
故事主角是個叫王蘭的男人(不是那位江湖大姊頭),
他小時候便失去雙親,長大後刻了父母的木像加以供養
一天他不在家的時候,媳婦好玩地用針刺了木像的指頭
沒想到木像的手指滲出血絲
王蘭回家,經過父母木像前,木像竟以流淚的方式向兒子告狀
於是王蘭便把妻子休了……


台長一直在想,一個或兩個故事難道不足以闡揚孝順的重要嗎?
為什麼故事非得湊足兩打?
仔細分析這些故事的主角,可是各種年齡、階層、性別都涵蓋了
以便對全民發生啟示作用
你看有七十幾歲還在彩衣娛親的老萊子(老雖老,也別忘了盡孝道)
六歲就在袖子裡夾帶橘子給父母吃的陸績(回饋父母可不能輸在起跑點上)
因為賣身葬父而娶得美嬌娘的董永(適合見色心喜的男子)
寫信給皇帝後,不僅救了父親,也促使皇帝廢除肉刑的提縈(訴求對象就是女強人)
古時候的當權者為了教化人心,還真是耍盡心機啊!


我完全同意回饋父母的養育之恩是做兒女的應盡的義務,
但是應該是在合理的範圍內,而不是「愚孝」
我最不能認同的是《二十四孝》中,張菊花小姐的作風
她被繼母賣了當奴婢(又來了,繼母都是壞人,作者可否在角色安排上多下點工夫?)
父親知道後鎮怒,把她贖回來,並且打算休掉繼母
菊花小姐跪著求父親原諒繼母,
而且由於繼母膝下無子,她自願奉養繼母到過世……


這位住在江南的菊花小姐是真的愛心無限大嗎?
說不定只是因為繼母做的棗泥鍋餅特別好吃
為了經常吃到繼母的拿手甜點而勉為其難地將她留在身邊而已
反正菊花小姐是個虛構的人物
台長就自顧自地玩起故事接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