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3 03:55:39Outsider

悲劇在希望與破滅之間:《永遠的莉莉亞》




  前蘇聯某地的貧民區,十六歲女孩莉莉亞(Lilja)滿心歡喜地收拾行囊,準備隨著母親和母親的男友搬到美國生活,但由於母親的私心作祟,莉莉亞被強留在貧民區。安娜阿姨(Aunt Anna)在母親走後出現,要求莉莉亞搬到一間又破又舊的小套房居住,無奈之下的她只得從命。

  莉莉亞有幾個朋友:和她同齡的女孩納塔莎(Natasha)及小男孩瓦洛加(Volodya)。納塔莎因為援交賺來的金錢被她父親發現,因此撒謊指稱是莉莉亞援交所得,莉莉亞無辜背了這個黑鍋,受到街坊男孩們的訕笑與辱罵,甚至無情欺凌。只有小男孩瓦洛加因為對莉莉亞有著莫名的情愫,反而成為她唯一真誠的朋友。

  身無分文的莉莉亞向安娜阿姨求助,才發現阿姨已經強佔住進她原本的家,更毫無幫助她的善念。莉莉亞在無計可施又無所事事時,和被趕出家門的瓦洛加遊蕩到已成廢墟的海軍潛艇總部,他們藉著迷幻藥來逃避煩惱,在大樓的屋頂跳躍嬉戲,用布幔玩起假裝躲在棺材裡的遊戲。

  一天莉莉亞突然接到社福處的會面通知,才明白原來母親根本不願接她這個拖油瓶到美國生活;她為生活現實所逼,只得以援助交際來換取金錢,出賣她年輕的肉體供酒吧裡的男人取樂。這時出現一個年輕男子安德烈(Andrei),他對待莉莉亞的方式與酒吧裡頭的歡客大不相同;她對他原本心存防備,但他倆約會時的相處就像男女朋友般輕鬆自然,莉莉亞因此漸漸忘卻對安德烈的懷疑。

  安德烈告訴莉莉亞其實他住在瑞典,他可以幫她在那兒找一個工作,這樣兩人就可以在瑞典一起生活。莉莉亞真心相信這就是在未來迎接她的美好生活,雖然沒辦法讓小男孩瓦洛加一同前去,但她允諾以後會把他接到瑞典。在她坐上飛往瑞典的航班時,安德烈突然有急事不能同去,莉莉亞只得隻身飛往她心中充滿希望的夢幻國度,孰能料想得到,她的人生自此無從逆轉……..


「獻給全世界數百萬 淪為性交易工具的孩子」

                     -- 導演Lukas Moodysson


  《永遠的莉莉亞》是齣擺蕩在「希望」與「破滅」之間的悲劇,這個悲劇如此真實逼人,血淋淋、赤裸裸地呈現少女莉莉亞在絕望中無從抉擇的命運。

  原本親情是莉莉亞的希望所寄,但母親與阿姨的自私讓她霎時從仰望天堂之處慢慢滑落到地獄,友情因為娜塔莎的謊言變得一文不值,在這些情感破滅後出現的是愛情,安德烈以翩翩君子之姿出現在她的生命中,讓莉莉亞相信他將是未來人生的寄託。然而源自於人性醜惡一面的自私與貪婪,讓這些情感輕易地被撕裂。

  這些親情的、友情的、愛情的謊言,無一不曾讓莉莉亞輕信,這些原應是人在生命中據以依靠的情感,竟皆成為繪成生命悲劇的污濁顏料。自古希臘起源的悲劇,原本強調人因不得不為的抉擇而受命運的折磨,莉莉亞以對情感的信任做為抉擇的依憑,怎堪淪落至此?

  雖然莉莉亞最後明白她與瓦洛加間的情感才是最彌足珍貴的,但對這段無法復返的友誼來說卻是為時已晚;她曾阻止小男孩輕生,於是變成天使的瓦洛加仍然想要守護莉莉亞。在面臨死亡與生命的選擇,與長久以來的信仰瀕臨崩毀之時,天使瓦洛加除了給予莉莉亞求生的勇氣,最後也成為莉莉亞的永恆依憑。

  年輕女主角Oksana Akinshina的早熟演技,成功詮釋了莉莉亞這個虔誠、無奈、些許叛逆、實則無法識別謊言的單純女孩;更為年輕的男主角Artyom Bogucharsky也生動地表演出同時擁有過度早熟性格與童稚夢想餘氣的街童形象。適當的選角讓影片的寫實風格極為成功,故事中的多處轉折是那麼毫不留情,拽著年輕的悲慘生命往下沉淪,誰都沒有挽救的餘地。

  影片中大量運用時下流行的銳舞音樂,營造出當代青少年生活的氛圍,寫實風格的鏡頭與真實場景亦強化了故事的真實性。導演特別把少數象徵性的鏡頭,集中在影片中性交鏡頭前後關注點的差異,這樣的差異反射出在性交易當中主客易位的情境:援交時莉莉亞的表情雖充滿著麻木無奈,但觀影者尚能由此體會她受辱般的痛苦;但當她的處境更為不堪時,畫面中的男性做為性主宰者與購買者的醜惡因此更一覽無遺,直讓人難以承受、無處逃遁。

  同時,導演不斷突顯破落蘇聯與夢想天堂美國的對比,廢棄的潛艇總部象徵前蘇聯軍事力量的衰退,雜貨店裡的美國香菸與美國流行、運動文化象徵人物,是片中主角耳熟能詳的生活憧憬來源。然而只要貧窮者無法放棄與生俱來、想要過更好生活的渴望,那麼不言可喻地,跨國和單一社會中強烈的貧富不平等,永遠會是世界上許多正在發生,或者將要發生之悲劇–孳生不息的淵藪。

                            (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