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05 13:48:52Daniel "Icicle" C.

東方快車謀殺案

自從1993年為了消磨時間買了本英國作家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的著作”煙囪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mneys)後
我就成了偵探小說的書迷
雖說這類型的作家我接觸的不是很多
但加加減減至少也讀過上百本相關書籍
其中克莉絲蒂的作品就佔了一半以上(八十本)
此外她也是我最喜歡的推理作家
在克莉絲蒂的眾多著作中 <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Orient Express)可能是她最著名的作品
這部小說在1974年時搬上過銀幕 創下驚人票房
還引起一陣改編克莉絲蒂小說的熱潮
電影我沒看過 但原著倒是讀過整整九次(從1993年至今)
當然 除了自己喜歡偵探類的作品外
這跟小說本身引人入勝的劇情 克莉絲蒂幽默的筆調以及出乎意料的結尾有很大的關係

故事是發生在1933年的南斯拉夫:
克莉絲蒂筆下的名偵探赫丘里白羅在敘利亞為某位法國將軍處理了某件要務後
先來到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 再乘坐東方快車準備返回倫敦
不過火車在南斯拉夫遇上大雪無法成行
就在這時車上某個富有的美國乘客羅嘉德被謀殺了
身上有十幾處深淺不一 彷彿是喪心病狂的人刺下去的
當然 身為一代名探的白羅自然要出場了
起先這位嘴上留有兩簇仁丹鬍的比利時偵探從乘客的證詞推論
這是火車之外的人所為
也就是有人在列車停頓於上一站時溜進來殺掉死者再於下一站離去
不過白羅無意間從羅嘉德的遺物中發現這個被殺死的富翁
其實是數年前轟動一時 綁架美國阿姆斯壯將軍夫婦三歲幼女的歹徒
女娃後來被撕票 母親傷心欲絕自殺
丈夫也跟著步上後塵 踏上不歸路
而羅嘉德卻靠著掌握許多知名人士的秘密為要脅
要這些人提供幫助 讓自己得以罪證不足而開釋
本來火車上的乘客都有不在場證明的
可是經過白羅抽絲剝繭的調查
結果發現其實車廂上十三位乘客和阿姆斯壯案有關
換言之也就是每人都有嫌疑
只是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兇手呢......

結局當然不能說出來 我想看過推理小說的人都知道
要是預先曉得結果 那讀這本書的興味就少掉一半了
我記得就有一次很想知道故事最後兇手是誰
先翻到後頁去看結尾 結果這故事的吸引力頓時減了一半
所以我還是別把結果說出來吧
免得以後看這本名著的人會怪罪我的長舌

提到東方快車 可能東方人比較不清楚(還真是有點諷刺 東方竟然不清楚名為”東方”的事物)
因為那是行駛於法國巴黎(有時延長到英吉利海峽岸邊的卡萊)到伊斯坦堡的一段列車
後來又有延伸到義大利 德國 保加利亞的支線
由於設備高級 服務周到 收費昂貴
逐漸成為豪華列車的代名詞
1930年代是它的高峰時期 我看歷史記載當時有三家名為的公司同時運作
克莉絲蒂的故事就設定在其中一家”辛普倫東方快車”車上
這種結合了陌生的異國(中東 巴爾幹半島),懸疑,與有點距離的時代背景一直是特別吸引我的小說型式
主要場景雖然發生在幾節車廂內
也沒有什麼火爆的動作場面(連兇殺案都是發生在描寫之外)
但由於它的故事節奏迅速 情節架構獨出心裁 所以並不會給人沉悶的感覺
尤其是克莉絲蒂的幽默筆調非常吸引我
她總會藉著自己作品中某些人物矛盾的對話或行為來對人性做些委婉的嘲諷
讓人不禁會心的一笑
像的甘草人物侯伯太太就是此書的代表
看著她成天嘴上掛著”我女兒說..我女兒說......”
不然就是”媽媽的預感, 打賭吧 ,十拿九準”
真讓人懷疑兩人的丈夫為什麼沒發瘋或者想跟她們離婚
(還真難為他們了)
我想就是因為克莉絲蒂對人物性格心理描寫的出色
才讓她的作品如此受到大眾喜愛吧

另外也許自己是歷史系學生的關係
我很喜歡去研究一部著作的時代背景
本書的成書時間是1930年代 距今已達七十年
相信這段時間世界已改變許多
舉個例子 白羅為何要跑去敘利亞辦事呢?
因為當時敘利亞是國際聯盟派給法國的託管地
而白羅是比利時法語區的居民 也在法國工作過
亦是當時歐洲的名探 自然那邊的託管將軍自然會找同文同種的他來解決困難了

再來 書中有位阿布勒諾上校 是英國駐印度的軍官
了解南亞歷史的人應該知道當時印度還是英國的殖民地
直到1947年才正式獨立
因此在克莉絲蒂的作品中 印度軍官或相關人士出現的比例一直很高

第三 東方快車上還有位德拉格米羅夫公主
是位上了年紀的俄國流亡貴族
我對俄羅斯的歷史一向很感興趣
在1917年革命後 俄國許多上層階級人士皆跑到國外避難
歐洲 美國是他們主要的流亡地 甚至連當時的上海都聚集了一批俄羅斯人
有的為了生計 還淪落風塵 成為租界的高級妓女
不過這位德拉格米羅夫公主的運氣較好
革命前就在國外置產並存了一大筆錢
因此她的生活依舊跟革命前一樣富裕優渥

第四呢 美國自十九世紀開始 似乎就被視為淘金天堂
進入二十世紀後 他們給歐洲的印象就像暴發戶一樣
富有 但卻沒有什麼文化
在克莉絲蒂的小說中很多美國人都給人這種印象
像東方快車上的一個推銷員哈德曼 義大利商人法斯卡納利就是例子

第五呢 克莉絲蒂似乎很喜歡老少配
由於我並不是特別喜歡這種年齡過大的差距
所以在讀她的小說時 都會特別注意一下這種現象
我發現在她的作品中 妙齡女郎跟中年男子的配對常常出現
像此書中彼此傾心的英國家庭教師瑪麗戴本瀚跟阿布勒諾上校就差了近二十歲
至於女大男小的情形就很少出現
就算有的話 如果不是男方帶有不正當的目的
不然兩人也沒有什麼好下場
可是令人有點訝異的是 在現實生活上
克莉絲蒂卻是嫁給一位年紀比自己小了十四歲的考古學家(這是她的第二個丈夫)
而且婚姻生活幸福美滿 一直維持到白頭偕老
這是否也可以透露克莉絲蒂某些微妙的心理與觀念呢

第六呢 在克莉絲蒂的小說中 有不少像劇中角色聯合國化或場景設在神秘異國的作品
前者有,,
後者的代表如 , ,等
即屬於前者 它就像座火車上的大飯店一樣
聚集了各國各色民眾 在這狹小的空間內 短暫的時間中
發生了一起驚人的謀殺案件
我還蠻喜歡這種多國化角色的小說型式
劇中人物民族性與風俗習慣的相異性往往會引起許多摩擦跟衝突
你可以從這些對比中獲得不少樂趣
也能因此了解各國各民族的特有習性

最著名的就是它的結局 完全出人意料
在克莉絲蒂的作品中 這算是一部別出心裁的佳作
即使在推理世界中 也可稱得上是經典之作
此書跟其它三本 跟並列為我最喜歡的克莉絲蒂作品
由於我不能把的結局說出來
因此在劇情上只能談個大概
至於這本書有多出乎意料呢
我想拜讀過的人都一定還記得當看到結局那種震驚的感覺吧
至於尚未看過的人呢 如果有興趣 還是自己親身去體驗吧
相信不會令你的好奇心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