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散文小品】只要做下去
只要做下去
文/游伯龍/美國堪薩斯大學及國立交通大學講座教授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年紀已超過九十歲還寫作不停,常提出許多管理的新創見。在他讀小學四年級時,他的級任老師要求他把每週要學會的東西先記下來,到了週六時,再與實際的學習成果作比對。讓杜拉克從小培養作計劃、訂定目標、作檢討的習慣,後來發展出「目標管理」,目標管理也成為杜拉克,在他管理理論很重要的核心思想。
沒有目標的生命,就像浮萍在河流上僅能隨波漂盪,無法操縱自己的命運。它可能會被風吹翻,也可能被水流沖落,而消失於激流的瀑布中。想像你拿著船漿划一隻小艇橫越大海。如果你有一個清楚的目的地,而又知道距離這目標有多遠,這時你若有信心,由目標和現狀的差距所產生的壓力便會變成動力。你會繼續不斷地努力划,直到目的地。你不會容易失去信心,不會容易放棄目標而隨波逐流。然而,如果你不能碓定何處是岸,要堅持這個目標和信心也許就不大可能。
在杜拉克十八歲時,聽到了十九世紀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Giuseppe Verdi)的歌劇作品,深受感動與震撼,進而研究威爾第相關生平事蹟。當杜拉克發現自己所聽到的歌劇作品,出自一位八十歲的作曲家,更讓他大為讚嘆,當有人問威爾第:「你高齡八十歲,已是名劇作家,為何還創作不懈?」,威爾第回答「我一生都是音樂家,希望努力達到完美的境界,只是下定決心要再努力一試。」這段話,深深影響杜拉克,也成為他的座右銘。
目標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充滿生命力。杜拉克一生所從事寫作、教學、顧問工作,不斷的追求挑戰性的目標,並朝向完美的方向努力,讓他的生命充滿活力,。因為目標與實況有不利的差距時,會產生壓力,並設法使目標和實況接近。如果有信心達到目標,會積極求解,壓力就轉化成動力;反之,如果沒有信心時,我們會用退卻合理化來降低壓力,壓力消失了,動力也沒有了。
什麼樣的目標最有力量呢?清楚的、具體的、可以衡量的、可以達到的、富挑戰性的目標,最可能創造壓力和動力。清楚的目標,能讓個人有方向感,讓團體有共識,齊心投注心力。具體的目標,才能產生具體的行動,易見效果。可衡量的目標,必須要能數字化,建立衡量目標的指標。可以達到的目標,能產生信心與動力,一個不能達到目標,必須重新思考它的先後次序與輕重緩急。富挑戰性的目標,能激發出人的潛能,散發出生命的光彩。
除了明確的目標外,信心和全力知行是達到成功的不二法門。「只想不做」是無法達成目標的。體育用品巨擘Nike有一句廣告口號:「只要做下去(Just Do It)。」獲得人們廣為傳揚,因為我們心中知道:「如果事情要變得更好,我們必須付諸行動作。」(整理/王能平)
(有關游伯龍習慣領域著作請參閱:HD習慣領域,時報出版;智慧新境、你是大贏家,洪健全基金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