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2 20:20:05
落葉之楓
【教育/藝術/音樂】創造力教育
創造力教育 | ||
作者:黃英忠 / 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 | ||
從民國五、六十年代開始,臺灣靠著勤奮及廉價的勞動與政府各種正確的經濟政策,創造了經濟奇蹟,與韓國、香港、新加坡並列亞洲四小龍。但曾幾何時,從 2001 年開始,國內外景氣下滑,臺灣的經濟奇蹟已不復見,節節敗退的經濟成長率伴隨逐年上升的失業率,一再告訴我們,我們的經濟出了問題。 臺灣的勞動力在過去勤奮而且廉價,但隨著經濟發展程度的提高,勞動力和土地價格扶搖直上,導致企業成本上升,無法與擁有低廉勞動力和土地成本的東南亞及大陸廠商競爭。於是國內有些廠商開始南進東南亞或西進中國大陸,希望藉著當地充足的勞動力和土地(中國大陸尚有廣大市場的考量)來降低生產成本,以提升競爭力。但這樣是否真能解決臺灣廠商的問題? 如果我們仔細推敲,世界上尚有許多處女地等著去發掘,也還有好多便宜的勞工及土地等著被利用,難道要一再地從成本高遷徙到成本低的地區?一再遷徙的結果,最後會在哪裡真正落腳呢?因此這不是根本解決之道,那麼該怎麼辦呢?於是許多專家學者開始研究討論,究竟要如何拯救臺灣的經濟,如何讓臺灣廠商在勞動力及土地成本居高不下的限制下,仍能殺出重圍,找到一線生機,甚至具有競爭力? 我們如果深思,會發現其實世界上有很多國家,他們勞動力及土地成本高於臺灣(如美國、日本),但這些國家廠商的競爭力也沒有落在臺灣之後,這是什麼原因呢?有人把美國的經濟發展成就歸功於「知識經濟」,日本的企業聞名於世,在於其科技的進步,附加價值高,因此儘管產品的價格在同類商品中高高在上,日本廠商在市場上仍然獨占鰲頭,因為他們掌握了知識,掌握資訊和科技,也就掌握了市場。 因此,21 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知識是提升競爭力和經濟成長的催化劑及驅動力,它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土地、勞動力和資本。而所謂知識經濟,其實著重在知識的創造、擴散、累積、應用、加值與保護,為了達到這些目的,教育的方式勢必有所改革。 傳統的統一標準化答案式的教學方法已不符合知識經濟的要求,必須以多元智慧教學,培養國人或年輕學子智慧和創造的能力。因此,有關「創造力」的研究,在知識經濟時代正風起雲湧,在政府各部門,甚至民間都一致認為創造力是提升國家或企業競爭力的不二法門。 而要提升國人及年輕學子的創造力,則有賴於創造力教育。但在推動創造力教育之前,必須思索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創造力究竟是什麼?所謂創造是指發明或製成前所未有的事物,因此所謂的創造力就是指發明或製成前所未有事物的能力。從 17 到 19 世紀,創造力彷彿和藝術劃上等號,直到現在,一般人仍會認為,所謂創造就是學藝術或理工的人才有的能力,其他背景的人,如文、商、法,怎麼可能會有創作?其實創作比藝術和理工的範圍大得多,只要個人的行為不止於重複、模仿或陳述其他人曾經提出的觀念或創作,而是提出屬於自己發展出來的事物,就是創造。 第二個問題是,創造力是先天造成的或是可以後天培養的?若在人呱呱落地時便已注定誰有誰沒有創造力,則創造力教育便沒有什麼幫助。所幸,根據很多專家學者的研究發現,創造力是可以在後天培養的。換言之,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有效的創造力教育,使個人創造力提升,這實在是個令人雀躍的答案,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創新的專家,人人有成功的機會。 既然後天的培養是可行的,於是便進入第3個問題:有效的創造力教育的內容及方法到底是什麼?以下,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創造力教育3種不同的實施方式,讓大家思索哪一種方法對提升創造力比較有效? 現在有三個關於激發個人創造力的課程,課程的內容、教師、教室進行方式及學生各有不同,我們以A、B、C班來表示這3個不同的班級。 A班以商業類科的學生為主,課程的目的在訓練學生激發創意,並設想創業的可能性。課程進行的方式以上課及小組討論為主,課程內容是個人創造力、組織創造力、智慧財產權、創業與創造力、以及藝術作品欣賞等。修課的學生在上完上列課程後,要組成小組提出創意作品參加比賽。因此學生必須在學期開始就思索,要找那些同學組成小組,才能截長補短。任課教師在課程進行當中扮演鼓勵、支援及諮詢的角色,協助學生產生創意,最後進行創意作品可行性分析。 這門課程進行當中,除了上課之外,學生在討論時儘量輕鬆有趣,可以自由發言,每個人都竭盡可能地提出天馬行空的想法,針對每個人提出的創意再由小組成員討論,共同推選一個創意,然後再進入可行性的討論(在提出創意時並不急著找尋答案)。上課地點在普通教室。課程的最後必須提出作品參加比賽,同學都為了在比賽中脫穎而出,無不使出渾身解數。 B班則是各種類科的學生都有,課程的目的在激發學生的音樂創意,以音樂作品為主,和創業無關。 課程內容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由教師介紹以前學生的作品,說明各種作品創意的來源、創作的過程、以及作品的優缺點。第二階段是創意的訓練,由教師提出一項主題,由同學針對該主題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聯想的內容,每位同學都要有自己的看法。在提出自己的看法時,每位同學都全心投入,並會給想法突然中斷的同學建議,整個教室中,同學七嘴八舌,就像在進行一場遊戲一樣。第三階段小組成員提出有關音樂的創作作品,以音樂演奏內容為主,學生可運用各種類型的樂器。創作以小組為主。 上課的教室陳列著以前學生的各種作品,學生可以隨時觀察(教室內有各種視聽設備)。課程期末各小組必須提出並表演自己的作品。在課程進行當中,教師不斷激發學生的想法及鼓勵學生踴躍、勇敢地發言,並鼓動全班在激發創意想法過程中的玩興。 C班也是各種類科的學生都有,課程的目的在訓練學生有關戲劇的創意和舞台管理。這課程創意的作品和創業無關。課程內容分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介紹以前學生的作品,通常以錄影或 power point 方式呈現,只是單純的作品介紹,教師並不加以批判。第二階段介紹幾種舞臺打燈光的方法。第三階段是電影及動畫欣賞,在欣賞的過程中,教師仍然沒有介入個人批判,讓同學自由觀賞,在沒有導入限制的情況下欣賞別人的作品,藉以擴大學生的想像空間。 最後階段是繳交期末創作作品。教師並未限制作品的主題,也未多加說明,由學生自行決定及想像,作品可以是實體或概念,呈現的方式也未設限,如演話劇、表演、影片(攝影),power point 都可以。教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中立的,既未從旁協助、諮詢,也不加以批判。上課的教室是一般普通教室,但有簡單視聽設備,如電腦、單槍放映機、電視、音響等。 由以上同樣課程,但不同教學方法的例子,大家一定多少可以了解,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會對創造力教育較有幫助?以下分教師、團隊、玩興、教育環境四方面來說明。 教師:創造力教育如果太注重整齊劃一、條理分明、井然有序,那麼創造力便會受到壓抑。在教育的過程中,只有輕鬆的教師,才能有輕鬆學習的學生,學生才能在快樂及玩興的過程中,有一些創意的啟發。因此B班舉一隅而三隅反,且鼓勵大家踴躍發言,學生們也把它當作一種遊戲,於是大家相當投入,熱烈參與。每一次討論的主題都不同,因為創造力沒有熟能生巧的問題,創意的產生也沒有時間限制。教師要充分尊重每一組的創作作品,切忌有各組的優劣比較,或太過攻擊性的批評,否則學生會失去興趣。 團隊:一個好的創意的產生光靠個人是不夠的,正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必須有互動良好,可以截長補短的團隊,才能產生令人激賞的創意。小組的成員應該各有各自的專長,且彼此了解。每個人在小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深謀遠慮者、批判者、搞笑者、發明家等。小組的成員數目倒是沒有限制,有專家學者研究發現,以6人組成的小組較適當。通常如果有適當的小組成員,才能激發成員之間良好的互動及玩興。 根據這三個班級教育的結果表現,學生們都認為在創作過程中,小組成員的互動會決定創作過程中的玩興及氣氛。若批判者人數太多,或有成員光說不練,不僅大家會不歡而散,也產生不出好的創意作品,因此慎選好的組員相當重要。也因此,教師一定要說明組成團隊的原因及重要性。 玩興:在教育的環境中,要儘量活潑有趣,在空間上不要設限太多。例如美國的 Idea 公司的辦公室就開放讓所有員工去布置,並把過去所有的創意作品陳列在辦公室空間當中,每個創意的委託案盡可能以實體呈現,並放置在辦公室中,辦公室有每位員工收集的各種有趣的東西,稱為百寶箱,以激發員工的創意。要整個辦公室就像是個遊戲場,每位員工一有創意產生,就可以馬上在辦公室中玩了起來,一點都不枯燥,也不會浪費時間。 因此創造力的激發儘量不要選擇在呆板的普通教室中,除了課桌椅,什麼也沒有,既沒有玩興,也激發不了什麼創意。因此A課程中的上課地點是最不恰當的。 經過以上的說明,希望大家了解創造力的重要性,並能讓創造力的教育在臺灣生根,從年輕學子到成人,提升全民創造力,使臺灣經濟發展得以衝破瓶頸,與美國、日本及西方先進國家並列經濟先驅國家。 | ||
資料來源:《科學發展》2006年3月,399期,6~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