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文學】翻轉閱讀的開始
來源:自由時報 ◎林婉瑜
我偶爾想起一本書,在我國小時,大堂姊借我《年輕,只有一次》,陳月琴著,徐秀美圖,幼獅文化出版。
讀這本書,感覺和我從前讀的「小朋友書」(九歌兒童書房《小勇的故事》、《巧克力戰爭》等)不同,陳月琴將她在國小任教的經驗,以書信體記下,共十七篇,收信者是「如意」,廖育廉序文謂:「『如意』是假想人名,泛指那些要什麼有什麼的幸福孩子。」
她把和「問題學生」相處的經驗與不捨,說給如意聽;而實際上,這更像陳月琴自己的日記。
她的心態寬容而柔軟,書中有成人看待孩子的疼惜(我慢慢發現,他們信任我,是因為我沒有帶藤條示威;我沒有寒著一張臉去上課;我沒說諷刺的話去傷害;我沒有打他們耳光……),卻也有作者自己的稚氣(我這才明白,人類原都是無法用瀟灑來釋懷所有的不如意。/那天我一定碰著什麼不順心的事了。出了火車站,也忘了搭公車回家,就一路失神地走……)。
作者記下纖細的心理掙扎,竟引出國小的我豐沛的同理心。國小的我已想得很多,知道生活沒那麼多理所當然、沒那麼多快樂,總是得不斷學習、不斷調適,才能度過,那些過不去的時刻。
那段時間,只要我在報刊上看到徐秀美的插圖,就會想起本書封面:頭髮齊耳的女子,側目注視一隻透明塑袋裡的金魚,金魚就似那些稚嫩、容易犯錯的學生,女子嘴角上揚,神情彷彿是關注和理解。
而今,這個作者消失了,徐秀美的插圖也極少見到。我仍記得這本書,因為它開啟了我不同的閱讀方向,我離開小朋友書的行列,找文學書來讀,跨進更成熟的閱讀領域。
而今重閱這本書,從中獲得的感想也不同以往。
24小時被小孩綑綁的我,慢慢地來到了一種年齡,漸漸地喪失(也獲得)一些東西,我已確實體認到:自己的年輕歲月只有一次;而稚弱孩童的成長,也只有一次。如何適切地與孩子相處?我和陳月琴一樣,都有生澀的摸索和不夠自信的時候。
我想我們都需要「遇見」這樣的一本書,一本讓你覺得,和從前閱讀經驗不同的書,也許它就是翻轉閱讀視野的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