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9 21:18:49 落葉之楓

【教育/藝術/音樂】浪漫的智性之愛——愛在黎明

 

文 / 陳韻琳

  「愛在黎明破曉時」中的這對男女,到底因何相愛?因何浪漫?因何眷戀不捨,以致於到近十年後,仍彼此懷念,於是又演出了「愛在日落」的愛情戲碼呢?

  是因為浪漫的氣氛與景致嗎?是有的。維也納的夜晚、漫無目的的閒晃,絕對提供足夠的情調。

  是因為非理性的來電之感嗎?很可能。當女孩因火車上夫妻吵架,決定換位置坐到男孩旁邊時,選位之際,已經隱含著非理性因素了。所以「愛在黎明」中,男女透過電話遊戲告白情感時,女孩說了:「我認為『她』是故意坐在你旁邊的。」

  是因為一開始就預期感情因偶然邂逅異地相隔,不可能持續,因而特別的灑脫、無所顧忌的投入嗎?倒也是。男孩不是說了:「這是我們僅有一次的夜晚,好好的沈醉吧。」所以他倆才會跟酒吧老闆「借」了酒與杯子,在公園草地上舉杯,等候黎明破曉。

  但支撐這一切基礎的,其實是智性的相遇。當女孩選擇男孩旁邊的位置坐下,並說:「聽說結婚以後,男人會因為聽不到高頻,而聽不見妻子的聲音。」而後兩人彼此問對方在看什麼書,這已彼此初步確認了兩人之間的雷似性:都喜歡思考,這使他倆有繼續聊天聊下去的意願,因此男孩才會邀女孩去餐車。

  在餐車上,兩人初步聊了家庭背景之後,男孩就談到死亡:他在彩虹中看到已經過世的外婆,女孩後來說,這在這一刻她已經預備好接受邀請了。

  兩人談話不會乏味,背後意味的事物其實是很多的,包括彼此都能夠聽見對方、理解對方、願意向對方敞開、也瞭解對方可以聽見可以理解。這已經是十分難得十分難得的了。

  但他們還需要具有某種程度的浪漫性格,一個晚上在異地與初邂逅的人獨處閒逛,若沒有浪漫的精神,是很難跨出這一步的。女孩說,她一直是個膽怯不敢嘗試新事物的人,但很顯然的,跟男孩餐車上這樣愉快的談話,他的敞開帶出來的信任感,類似的狀況應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遇到,因此女孩敢違反自己膽怯的性格,離開正奔赴目的地的火車,在陌生的中途地域停泊一晚。或許女孩不夠勇敢,但她夠浪漫到跟得上男孩的浪漫精神了。

  那一整個晚上,兩人之間絕對是更多智性的。他們分享了一首歌,分享了無名墓地上對死亡的神秘與生命的感懷,分享了各自的感情創傷,分享了父母婚姻之幸福與不幸、所帶給自己成長歷程的影響。當女孩說,如果有上帝,上帝一定在我們深處的空間中,作我們神秘的情感聯繫者觀念溝通者,這不也意味女孩生活中更多感受到的是不被理解的孤單嗎?

  男孩女孩都因著情感創傷,對情感變得自尊心過強,不肯主動表示自己對對方很在乎。男孩尤其是。他們在電話遊戲中,女孩已經率先表達了對男孩的喜歡,並假裝跟自己的女性友人說:「我們並沒有談到以後該怎麼辦。」其實,她是在詢問他。後來在船上咖啡廳,女孩又問了男孩一次:「真的不聯絡?」最後在公園草地上,女孩表達了不想發生性關係,因為知道日後不會再見面,發生性關係會讓她感覺很不好,男孩只是退縮的同意了,他不曾就此表達他愛上她,想追求她,直到女孩第三度問:「你真的不想再跟我見面?」男孩辦開玩笑的說:「現在若在永不見面和結婚中作選擇,我會選結婚。終究,結婚也不一定非得要有什麼具體原因。」對女孩來說,這樣的回答不夠認真嚴肅。

  男孩不敢給承諾,當然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剛受過情感創傷,不僅如此,他像傻瓜一般出國去找女友,卻發現她根本完完全全不在乎他,這過程帶給他太多的自尊傷害,導致他並沒有心理預備要排除萬難,承諾跟這個異國邂逅的女孩發展新戀情。他們之間很浪漫、很智性,但對感性他是煞了車的,而女孩,既然男孩無心,她當然基於自尊也絕不會勉強。

  最後兩人在女孩臨上火車,萬般不捨之際,定下了半年後在月台重逢的既浪漫、又充滿考驗的約會——因為他們沒有留下電話與地址。當然,半年之後他倆沒有見到面,從此音訊杳然,直到九年後,方有了巴黎的重逢。

  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拍於1995年,「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則拍於2004年,兩部片子男女主角都是伊森霍克(Ethan Hawke)與茱莉蝶兒(Julie Delpy),導演也都是李察林克萊特(Richard Linklater),因此在現實世界中,他們都是當真的走過八年的歲月,我們確確實實可以看見伊森霍克與茱莉蝶兒面容呈現著歲月的痕跡,更沈穩更成熟、也更有韻味了。

  (待續,接「愛在日落巴黎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