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2 00:00:25 落葉之楓

【財經企管知識】銀牌公司vs.金牌公司A+級的不倒翁

 

銀牌公司vs.金牌公司A+級的不倒翁

++++++++++++++++++++++++++++++++++++++++++++++++++

【經濟日報╱克利斯欽.史塔德勒 (Christian Stadler】
2007.07.01 04:07 am
 

你的公司業績表現得很不錯,但如何更上一層樓?比較不錯的公司和更好的公司後,我們發現有四項成功法則,稱為「長青樹公司四大法則」:

法則 1 先守成,再開創

金牌級公司的成長,主要是靠充分運用既有的創新。葛蘭素大藥廠(Glaxo)就是守成者的最佳代表,而衛康大藥廠(Wellcome)則是創意十足的開創者。1880年,衛康成立時,贊助許多先驅性研究,後來都產生了商業性的產品,因此公司的業務蒸蒸日上。但原本醫學研究和商業活動緊密相連,後來卻漸行漸遠,結果公司的科學研究仍然成效斐然,商業上的成就卻開始衰退。

葛蘭素藥廠的故事則大不相同。葛蘭素在1981年推出潰瘍新藥善胃得(Zan-tac),當時,葛蘭素善胃得的上市,比史克美占的潰瘍新藥泰胃美(Tagamet)晚了五年之久。結果,走在前面的史克美占,投入不少資源來教導醫生認識這類型的潰瘍新藥,而葛蘭素的銷售人員只要強調善胃得優於泰胃美的地方就行了。

在這段期間,史克美占一直大量投資在研發工作,但葛蘭素的營業額和獲利率都占了上風,終於在2000年收購了這個勇於創新的競爭對手。

法則2多元經營,但小心翼翼

頂尖公司雖然對多角化經營小心翼翼,但業務範圍若太狹窄,也會讓他們感到不安。一家金牌級公司──德國保險業巨擘安聯(Allianz),就是公司建立廣大客群的好例子。

安聯從1890年創立以來,一直採取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創立30年後,旗下的保險產品都在各自的領域居於領先地位,包括壽險與非壽險。成立於1824年的銀牌級阿亨慕尼黑保險公司(Aachener und M椐nchener, A&M),成立的前40年,只守著賣火險給農民這個老本行。一直到公司創立滿百年,才真正跨出多角化的第一步,收購了阿亨波茨坦壽險公司(Aachen-Potsdamer Lebensversicherung)。

公司擴大顧客群的另一個嘗試,是加入由15家保險公司組成的鬆散合作組織「萊茵集團」(Rheinische Gruppe)。這兩步都走對了方向,但還是做得太少、太晚。到最後,A&M還是得依賴原有在農村的業務。

除了產品線的多角化之外,地域也要多角化。金牌級的拉法基(Lafarge)起初只是法國南部的家族水泥企業,由於認為不能只靠本國市場,很早就走向國際化。後來,第一次石油危機,拉法基的事業已經遍布15個國家,開發中國家的成長機會,彌補了國內業務的衰退。

法蘭西水泥公司(Ciments Francais)百年間則幾乎都一直在法國營運。1971年,法蘭西水泥和波利葉蕭頌公司(Poliet et Chausson)合併,成為法國最大的水泥製造商。不久之後就爆發石油危機,這使它在大巴黎地區的主要市場,在五年間營收萎縮了40%之多,從此一蹶不振。

供應面的多角化經營也很重要。2000年3月17日,飛利浦公司(Philips)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阿布奎基(Albuquerque)的一座工廠發生火災,打亂了全球手機的供應鏈。金牌級的諾基亞在美國和日本都有其他的供應商,很快就解決了火災造成的零件供應問題;但銀牌級的易利信並沒有替代供貨來源,結果付出慘重代價,從此在手機市場上一路走下坡。

法則3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頂尖公司會深刻記取失敗的教訓。像金牌級的匯豐銀行,時時不忘過去的教訓。由於銀行和一些主要客戶的關係密切,業務很快就上軌道,但缺點也同時暴露出來。匯豐融資給中國固定資產的投資,風險比原本估計的高得多;而匯豐想取得倫敦的資金,難度也比英國同業大得多。1873年,遇上經濟不景氣,匯豐受到嚴重衝擊,從此改採較為平衡的管理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對照之下,銀牌級的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並沒有從錯誤中學到教訓。渣打銀行建立以倫敦為中心的管理體系,對中國市場的了解不多,因此曾經多次把重大業務拱手讓給匯豐銀行。

法則4 變革,欲速則不達

頂尖公司在它們的發展過程中,只有在少數時刻作出重大的變革,他們不會一聽到什麼新的管理理念,就一窩蜂跟進。他們固守著自己的核心價值與原則,對從事任何改變都很謹慎,很有耐心地推動。

例如,金牌級的西門子唯有清楚看到有策略性重整事業組合的必要時,才會作出改變,而且執行時非常謹慎,盡量減少變革對員工造成的衝擊。例如,面對合併的壓力,西門子的反應就是步步為營,雖然早在1965年就宣布要合併兩家子公司,但一直到1969年,公司才正式成立六個部門來取代。形式上完成組織重整後,管理階層並不急著改變許多既有的安排與做法,有些做法甚至維持20年不變。整個轉變的過程,可以說一直到1980年代末才結束。

相形之下,我們認為銀牌級的AEG做法操之過急。1962年,漢斯.海納(Hans Heyne)接任AEG執行長一職,他上任之後,就致力追求成長,同時又要嚴控成本。結果,AEG迅速推動組織大幅重整,但整體的事業組合卻沒有實質的改變。到了1970年,AEG變成一個難以管理的大型集團。

那些傑出的公司,經歷了經濟大蕭條、兩次世界大戰、兩次能源危機等重大考驗,一直謹守著「長青樹公司四大法則」,才能平安度過那些考驗。這四大法則,同樣也能指引我們迎向全球競爭和顛覆性資訊科技的驚濤駭浪。

(作者是奧地利英斯布魯克大學管理學院助理教授,本文摘自其將出版新書《基業永固:從歐洲一流企業的發展史中學到的幾堂課,Enduring Success: 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 History of Outstanding European Corpora-tions》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