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藝術/音樂】焦元溥 抓得住大師
焦元溥 抓得住大師 |
| ||
15歲就開始發表樂評
古典樂在台灣,從來不是最大眾的藝術文化,但有個台灣年輕人,小學就愛上古典樂,能從CD不同演奏版本的聽出細微差異,他下苦功鑽研演奏詮釋分析和鋼琴學派,抱著樂譜聽演奏會,15歲起發表樂評。五年多前更決心以一己之力,訪問世界55位最頂尖的鋼琴演奏家。 這個願望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但五年鍥而不捨,他做到了。55篇訪問集結成書「遊藝黑白」,每篇專訪,是他做盡功課、排除萬難,面對世界大師時不卑不亢的問答,更是他和鋼琴大師談論音樂、分享人生的珠璣。 楊照眼中的奇蹟之書
他是焦元溥。29歲的台灣年輕人,在最傳統世俗的教育體制中,一面乖乖唸書升學考高中考大學,一面堅持音樂夢想學理論寫樂評。終於在30歲之前,完成52萬字的作品,評論家楊照以「奇蹟之書」譽之。 說是「奇蹟」,焦元溥臉上是自信,也是謙虛。他說,專訪鋼琴家難的是事前得做足功課,在訪問當下,他就是一個認真專業的樂評人,和大師們在來回問答的思辯過程中,激發出他們音樂世界中最閃亮的火花。 絕非瘋狂追星的粉絲
焦元溥從不諱言自己年輕,但面對每一位最頂尖的音樂大師,焦元溥從不視他們為「偶像」。「我只是用最誠懇、尊敬的心,和他們討論音樂」,不必諂媚、不必巴結。他對自己的專業有自信,能追得上每位大師的話題,可以切入、可以引導,他更一臉認真:「我研究十多年了,別小看我…」一句話,是男人的豪氣、也是男孩的得意。 更讓他感動的,是在訪談中,看見每一位鋼琴家透過音樂「找到自己、展現自己」。他們在音樂面前絕對的謙卑又有耐性,傾一生之力和音樂相磨,訪問過程不是聽他們炫耀自己如何有天分,而是聽他們細訴無盡的努力苦練,讓他,也讓讀者看見 「萬丈高樓,怎麼一磚一瓦從平地蓋起。」
他更感動的說,55位大師,沒任何人告訴他:「愛彈琴是因小時候有天分,所以爸媽要我去學琴,為了以後功成名就,得大獎、賺大錢」。相反地,每一個人都告訴他,彈鋼琴是因為「我在音樂裡,說我要說的話」。 52萬字的訪談,更展現音樂家透過自己的經驗和人文素養去反映時代;大師們不只談音樂,也談政治、哲學、文化、社會,道遍人生風景無限。例如出生於極權共黨體制下的波蘭裔鋼琴家齊瑪曼暢談政治: 「許多人認為我們擁有民主,錯了!我們並不擁有民主,而必須製造民主,民主本身並非自由,而是承擔責任的開始」。 音樂家深沈睿智的心靈讓焦元溥折服,他們縱橫藝術、人文甚至時尚美學的優雅身影,也讓焦元溥驚豔。例如他訪問鋼琴家安潔黑,安潔黑提供給他一張獨照,相片上的她一身黑衣輕觸琴鍵,寧靜凝視遠方,眉宇間盡是深沈、神秘與自信,而這傳神的影像,原來竟是香奈兒首席設計師卡爾拉格斐的作品! 白建宇與他成了好朋友
更多鋼琴家,在訪問之後,和焦元溥成了好朋友。聞名國際的南韓鋼琴家白建宇,是焦元溥12歲時心儀的大師,那年白建宇來台北演奏,才國一的焦元溥和和九歲的妹妹張懸去聽,在演奏會場無比震撼。但26歲時,當他終於突破經紀公司的百般刁難,專訪完白建宇之後,白建宇告訴經紀公司:「這是我接受過最好的訪問。」 從此白建宇和焦元溥成了忘年交,後來白建宇到台灣演奏,還為他的「台灣小朋友」帶紅酒和手表做禮物。 賀夫獻給他變奏曲
更讓焦元溥難忘的禮物,是英國鋼琴家賀夫親編寫的台灣民謠「望春風」變奏曲,樂譜上寫著「獻給元溥」。 從心儀的大師到忘年的朋友,焦元溥倒也不特別興奮誇耀。29歲的大男生,摸摸最近刻意留起的絡腮鬍,淡淡一笑:「還好吧!訪問之前,從不會刻意抱著和他們做朋友的心態,但如果後來成了朋友,那就是朋友啊!我也不必巴結,不必到處宣傳吧!」 【2007/09/01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