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9 00:02:51 落葉之楓

【生活健康你我他】為什麼好幾億救不了郭台成?揭開血癌的恐怖面具(二)

 

為什麼好幾億救不了郭台成?揭開血癌的恐怖面具(二)
康健 2007/09/07
很多人聽到有人得了血癌都嚇得要命,台灣首富郭台銘的弟弟郭台成因血癌過世,更讓大家覺得這是極端恐怖級的殺手。血癌究竟是什麼?有這麼可怕嗎?
【文/張曉卉】

三大突破,扭轉絕症命運

唐季祿醫師更進一步解釋,白血病近年來有三大突破性進展,扭轉血癌病人命運:

●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九成可治癒:1960年代,小孩若不幸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十個病童只有一個能活到成年,但隨著化學治療藥物改進情勢逆轉,如今兒童ALL治癒高達八、九成,甚至朝向100%治好。

●神奇藥丸基利克讓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變成慢性病:標靶藥物基利克(Gleevec)更戲劇性改變慢性骨髓性(CML)病人命運。高達98%病患在服用基利克一個月後血液檢查恢復正常;6~8成病人的血液中的費城染色體消失(代表緩解)。

●維甲酸藥物戲劇性提高急性骨髓性白血病M3型病人存活率:二十幾年前唐季祿在當住院醫師時,最怕碰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M3型(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APML M3)病人。因為病患極易因出血死亡,「一個月內死掉一半」。但在1980年代,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王振義教授研發出一種維生素A的同分異構物「維甲酸」,可進入細胞質內與維生素A受體結合,誘導不成熟的白血球(血癌細胞)進行分化為成熟白血球,大幅緩解病情。現在M3型病人有八成可以完全治癒。

這些突破性進展,使得白血病死亡率大幅下降。過去白血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差不多,現今每年有一千多個人診斷出白血病,但近年來每年白血病死亡人數已降為760人左右,「顯示治療成功,未來死於白血病的患者會更少,」唐季祿說。

54歲、從事通訊業的范永富就是新治療受惠者。兩年前他因為疲累、牙齦出血不止,輾轉到馬偕血液科診斷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M3型,做了三個療程化學治療、口服維甲酸、追加注射砒霜治療,停藥後追蹤至今一切正常。

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邱宗傑表示,化學治療是白血病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且白血病對化療反應很好,但病人會比較辛苦,因為在癌細胞佔滿骨髓情形下,必須用強效、高劑量、密集的化療,殲滅大部份癌細胞,讓好的、正常造血細胞有機會長回來,骨髓恢復正常造血功能,這就是臨床上所謂的「緩解(remission)」。

例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以目前醫療水準,整體最好可有70%機會達到緩解。緩解後如果繼續做加強化學治療,其中又有約三成病人可以痊癒不再復發,若接受骨髓/幹細胞移植,則有接近半數病人治癒。

誰適合做骨髓移植:

1.屬於預後不良的急性白血病,或者已經復發的病人。

2.年齡<50歲

3.有適合的組織抗原配對的骨髓捐贈者。

4.已經達到血液學檢查發現完全緩解的病人。

骨髓移植也有風險。張明志醫師指出,五成病人在骨髓移植成功後可以繼續治療觀察,三成病人會在移植之後五年內陸續復發乃至死亡。其餘兩成會因移植的嚴重毒性或合併症,比方肺炎、排斥作用而喪命。

血癌有機會治癒

不同種類的白血病,各有不同治療策略,使用的藥物處方也不同,「重點是要治療,不治療完全沒有機會,」唐季祿醫師說,像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高達98%病人服用基利克得到緩解,但癌症登記顯示,診斷出CML的181位病人,竟有86人(45%)沒有接受治療,令人扼腕。

張明志醫師建議病患與家屬,當醫師診斷是血癌,先了解是哪一型?預後因子與染色體變化如何(與治療條件有關)?初步治療方式為何?當接受治療後,了解初步反應(檢查報告)為何?往後需不需要做移植?

並且要有熬過強力化學治療副作用的準備。例如噁心、嘔吐、發燒、掉髮、白血球下降引起細菌感染、血小板過低引起出血、皮膚過敏起疹子、口腔潰瘍、肝腎功能異常等,「為了活命,承擔這些代價才有康復機會,」張明志表示,大多數副作用在停藥後會陸續消失。

為了防範並減低副作用痛苦,病人和家屬最好配合醫護人員指示,比方減少訪客、禁吃生食、少吃高嘌呤(如內臟、肉湯)與帶殼海鮮等。

回想發病對血癌無知心境忐忑,一直想找治療成功的病友請教,卻苦無對象,范永富出院後在張明志醫師鼓勵下,開始在馬偕醫院當志工,碰到白血病新病友,他便去探視分享自己經驗。

比方化療期間身體嬴弱,免疫功能差,病人和家屬最好戴口罩、訪客也需戴口罩保護病人免受感染;刷牙漱口、甚至洗澡最好都用煮過開水;如廁後洗手最好再用消毒水擦手,食物煮熟才入口、忌吃生冷包括沙拉、連新鮮水果也不可以,只能以罐頭水果取代。

范永富自己就吃過苦頭。有次化療期間,實在嘴饞偷吃了半顆水蜜桃引發腹瀉,原本住院做三週化療,延長多住一週才出院。他也看過病人用蓮蓬頭沖澡、貼止痛藥布撕下時破皮,就造成感染發燒,因此總是不厭其煩地提醒新病友注意,「醫護人員只能告訴你原則,要靠自己遵守這些小細節,至少可以減少一、兩次感染機會。」

(審稿專家: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張明志)

【康健雜誌106期 新環保健康時尚 帶水壺】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

(悄悄話) 2007-11-27 16: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