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中風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二名,患者發病後,平均十四個小時後才送醫。台北醫學大學將協助衛生署推動醫院「中風中心」認證制,希望病患未來一個半小時內,就能送到有急救能力的中風中心,將可有效減少死亡、殘廢率。
「梗塞性」中風病患,若能在發病三小時內施打溶血栓劑,將可減少一成五殘廢率。
中風研究專家許重義說,台灣每年有六萬八千多人中風、一萬三千多人死於中風,平均每小時就有一點五人中風死亡,病患殘廢率高居成人第一位,尤其六十五歲以上患者死亡率,更是年輕人好幾百倍,很多病患因錯過發病三小時的「急救黃金時間」而死亡或殘廢。
北醫大校長許重義指出,預計十二月就可公布通過「中風中心」認證的醫院名單,屆時將比照美國加州,把名單給計程車司機及警消,一旦載送中風病患,優先送到具有廿四小時中風急救設備、專科醫生的中風中心。
許重義說,第一波通過認證的中風中心,至少有三十到四十家醫院,以台北市最多,可能十家以上,其他縣市至少有一家,包括台大、馬偕、榮總、奇美等大型醫學中心大多符合認證標準。
北醫還與全國卅四家醫院合作,建立全球最大的中風病患資料庫,目前已蒐集一萬七千多名病患資料,透過分析各種資料,將更能有效預防、治療中風,同時也可找尋台灣人中風的獨特基因,研發防止血管老化的新藥及基因治療。
許重義指出,中風病患分兩種,三成是比較嚴重的「出血性」中風,另七成是梗塞性(或稱缺血性),後者發病後,只要能透過電腦斷層等儀器迅速診斷,在三小時內施打溶血栓劑,可減少一成五殘廢率。
許重義呼籲民眾,未來一旦發現突然手腳不靈、言語不清、視線模糊等疑似中風症狀,可打一一九,目標在一個半小時內送達中風中心,一個半小時內完成急救。
【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衛生署醫事處處長薛瑞元昨天表示,衛生署今年內會完成急救責任醫院分級,下一步會就多重外傷、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三項急救、收治能力進一步分類和分級,預計試辦計畫明年應可上路。
薛瑞元說,目前多重外傷、心血管疾病急救醫院責任醫院的指標已經討論得差不多,也已就其收治能力進行分級,腦中風急救責任醫院的收治能力部分因較複雜,速度較慢些。但標準討論出來後,就會開始對外徵求醫院,明年試辦計畫應可上路。
【2007/10/17 聯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