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健康你我他】抓出子宮肌瘤
抓出子宮肌瘤 | ||
| ||
在出版社工作的小天(化名),在一次公司的員工體檢,發現子宮長了四公分肌瘤,一開始嚇了一大跳,還以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後來查了資料,找醫師諮詢後才瞭解,原來子宮肌瘤並非是惡性腫瘤,每半年去醫院追蹤檢查,直到現在跟肌瘤相安無事。 在台灣,像小天一樣的女性還不少,育齡婦女中每三到四位,就有一人有子宮肌瘤,尤其35歲到50歲最常發生。 子宮肌瘤是指子宮的肌肉細胞或結締組織細胞異常增殖,主要屬良性腫瘤,大部分不會有症狀,或是症狀不明顯。因此,醫師建議有子宮肌瘤者,多數只要定期追蹤,不需要藥物或手術治療。 馬偕醫院婦癌科主治醫師張志隆說明,子宮肌瘤形成的因素,在目前學理上有兩種解釋,一是由於雌性荷爾蒙的刺激,造成子宮內膜增生,二是子宮長期遭受外力的刺激,或是局部痙攣所致。部分肌瘤小到連超音波都照不到,也有同時有數個多發性肌瘤。 是否會有症狀發生或嚴重影響生活?該如何來治療?張志隆表示,視肌瘤的位置、大小、增生速度,以及壓迫子宮腔內的程度來判斷。 長在子宮漿膜層(子宮表面覆蓋的肌層腹膜)下的肌瘤,症狀較不明顯,若無壓迫現象,可不理會;生長在子宮肌肉層內的子宮肌瘤較常見,較有可能引起腹痛、月經異常、出血量增加;而生長於子宮腔內的黏膜下的子宮肌瘤雖較少見,由於往內生長向子宮腔突出,容易造成子宮收縮,影響程度較大,造成不正常子宮出血的頻率比較高,出血量也較多,容易引起感染、表面潰瘍等現象。 子宮的兩旁分別是直腸以及膀胱,如果子宮的位置、大小壓迫到直腸,會影響消化系統,造成便秘、腸阻塞,如果壓迫到膀胱可能會引起頻尿、小便失禁,或是壓迫輸尿管導致輸尿管水腫、腎臟水腫或是脹氣、下肢水腫等現象。 分子生物學證據顯示,惡性腫瘤一開始就是惡性,不太可能從良性肌瘤轉惡性,至於可能是惡性腫瘤的特徵,通常是生長速度相當快,是單一性的肌瘤,或是較大的肌瘤,而醫師也可以透過超音波,就肌瘤與邊緣肌肉狀況判別。 張志隆說明,沒有症狀者只需要三個月到半年追蹤一次,如果有明顯症狀、影響到日常生活或是惡性腫瘤的機率較高,可以考慮手術或藥物治療。 肌瘤切除手術對醫師來講並不困難,手術副作用機率不大,尤其是技術成熟的腹腔鏡手術,可以減少傷口、手術沾黏的機率。不過,手術後也有復發的可能,不需要生育者也可考慮子宮切除手術。 張志隆提醒病人,充分與醫師溝通,瞭解自己需要處理的時間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