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基因不是命運!
基因不是命運! | ||
| ||
評《最衰者生存》 莫艾倫、普林斯著‧陳芝儀譯 生物演化論最不容易掌握的,就是「選擇」與「適者」兩個概念。 演化是個選擇的過程。每個生物族群中只有少數個體有機會生殖。牠們能夠脫穎而出,不憑機運,而是自身的條件。我們用「適者生存」描述選擇的結果。 所謂適者,並沒有絕對的判準。選拔適才適所的判準,事過境遷,是生命史常態。難怪地球自有生物以來,超過99%的物種都滅絕了。物種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演變──「演化」最基本的意義。 物種注定了不演變就滅絕,只因生物無論生與死都會改變環境。首先,生物並不自足,必須攝取養分才能生存。生物吃喝拉撒,是任何環境都經不起的折騰。而生物死了之後,歸於塵土的過程也會改變環境,影響到仍然生存的個體。因此一個物種在演化過程中分化成不同的物種,以不同的方式自謀生路,最自然不過了。所謂「生命會自尋出路」,不過是描述這一需求,本無奧義妙旨。最後,不同的物種演化出種種互惠、剝削、操縱關係,以利用有限的地球資源,構成了多采多姿、不可思議的生命世界。 《最衰者生存》這本書,利用大眾對「適者生存」的誤解,借西方人熟悉的遺傳性疾病做引子,介紹一些新近的演化生物學研究成果,是匠心獨運之作。例如第一型糖尿病在北歐族群出現的比例最高,也許是因這種遺傳性體質在過去曾幫助他們的祖先熬過一個突如其來的冰河期。導致血色沉著症的基因,也許當年在歐洲是對抗黑死病的利器。 不過本書最值得注意的論點,並不是誇張的書名以及封面文案,而是作者介紹的「後成遺傳學」──也許譯成「後天遺傳學」更適切。我們不妨用流行的「素食」主張,凸顯這個研究領域的核心現象。 主張素食養生的人往往忽略了:植物不是生來讓動物當做食物的。事實上,植物會演化出種種手段避免動物取食,例如製造毒素。因此,使用農藥讓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免於「害蟲」的騷擾,反而會使植物不必啟動防禦機制。所謂的有機栽培,以不施農藥為號召,甚至標榜農產品上昆蟲的囓咬痕印,無異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後天遺傳學研究的,正是生物在一生中,因環境條件而啟動或關閉特定基因的機制。同一個基因組,甚至會依環境的特性製造生理模式不同的個體,以利生存(這就是適應);子女未必會表現父母的遺傳性狀。這樣的知識超越了過去對於遺傳、基因的刻板印象,有朝一日還可能引導科學家發展出操縱生理模式的技術。 說到操縱,作者舉出的例子中,以原生生物弓蟲的本事最令人拍案驚奇。弓蟲一旦進了老鼠體內,鑽入腦子,能令老鼠不再畏懼、躲避貓,反而主動在貓面前招搖。因為弓蟲只能在貓的身體內進行有性生殖,完成生命循環。由於在人類族群中,感染弓蟲的人口佔非常高的比例(美國有五分之一),我們不免好奇:人有多少行為出自弓蟲?
|
+++++++++++++++++++++++++++++++++++++++++++++++
上一篇:【藝文賞析】純真年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