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3 17:03:52 落葉之楓

【生活健康你我他】痛風緩解期 中藥治療、調理可防復發

 

痛風緩解期 中藥治療、調理可防復發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07.12.13 09:24 am
 

中醫治療痛風,分急性關節炎與慢性關節炎期調理。中華黃庭醫學會理事郭鈺安表示,急性關節炎期以清熱除濕,通絡止痛為主;慢性關節炎期則以祛風除濕,滌痰化瘀,調補肝腎,通絡止痛為主。整體而言,在痛風發作期,病況較急且猛烈時,可考慮採取中西醫結合治療;而緩解期可單純採用中醫藥治療及調理,以防復發。

中醫師郭鈺安表示,痛風中醫辨證分型可分為四種,包括:

一、風濕熱痹型:症狀為關節紅腫熱痛甚,發病急驟,且多在夜間發作,病及一個或多個關節,多兼有發熱,口渴,煩悶不安或頭痛汗出,小便短黃等。治法為清熱通絡,祛風除濕,可用白虎桂枝湯調理。

二、風寒濕痹型:症狀為關節腫痛,屈伸不利,或見皮下結節或痛風石。風邪偏勝者,則關節遊走疼痛,或惡風發熱等;寒邪偏勝者,則關節冷痛劇烈,痛有定處;濕邪偏勝者,則肢體關節重著疼痛,痛有定處,肌膚有麻木感。治法為祛風散寒,除濕通絡,可用薏苡仁湯調理。

三、痰瘀痹阻型:症狀為關節疼痛反覆發作,長久不癒,時輕時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關節腫大,甚至屈伸不利,皮下結節,或皮色紫黯等。治法採活血化瘀,滌痰通絡,可用桃紅飲合二陳湯調理。

四、肝腎虧虛型:症狀為關節疼痛,反復發作,日久不癒,時輕時重,甚或關節變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神疲乏力。治法採益肝腎,補氣血,祛風濕,止痹痛為原則,可用獨活寄生湯調理。

針灸穴位治療部分,醫師表示,常用穴位包括,濕熱蘊結者可取丘墟、大都、太白穴;瘀血阻絡可取血海、膈俞穴;痰濁痹阻取豐隆、脾俞穴。趾痛者取太白、大都、太衝、三陰交穴;踝痛可取中封、崑崙、丘墟、委中穴等。

節制飲食急不得 當心急性痛風發作

預防痛風發作,日常生活保健有何須注意?中華黃庭醫學會理事郭鈺安表示,由於痛風的發病與飲食及體質有關,因而要重視飲食調控,避免發病。建議應維持理想體重,增加蔬果的攝取,並多喝水。避免攝食肉湯或肉汁。

中醫師郭鈺安表示,患者應維持理想體重;防止發胖常可使高尿酸血症得到控制,但由於脂肪等組織分解過快,可能引起血酮體及乳酸濃度增加,抑制尿酸排泄而誘發痛風的急性發作,因此節制飲食也不能操之過快,應慢慢減重。平常應多喝水,促進尿酸的排泄。避免喝酒,因為空腹飲酒易引起急性發作,以及避免攝食經過長時間烹調的肉湯或肉汁。

醫師提供建議的藥膳方供保健參考:

●防風薏米粥:防風、薏苡仁各10克。水煮每天1次,連服1周。可清熱除痹,適於濕熱痹阻型痛風。

●桃仁粥:桃仁15克,粳米160克。先將桃仁搗爛如泥,加水研汁,去渣,用粳米煮粥,即可食服。可活血祛瘀,通絡止痛,適於瘀血痰濁痹阻型痛風。

【2007/12/13 台灣新生報】@ http://ud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