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4 12:37:20 落葉之楓

【生活/環境/民俗】儲物狂

 

儲物狂
‧讀者文摘 2007/12/13
適度的儲物,一般來說也是正常的。不過,這種原本怡情養性的喜好可能過了頭,發展成有些專家所說的強迫症。
【撰文/Deborah Branscum】

家裡什麼都捨不得丟掉,終於雜亂成災!

去年,社工一走近蘇兒‧霍華德的家,就知道不對勁。一間磚砌的平房,座落在美國德州納科多奇斯市一條寧靜、樹木陰翳的街上;屋外一個藍衣人,面牆而立。前門廊堆滿了紙張、書籍、一袋打開了的貓食、玩具、一捆鞋子、幾雙溜冰鞋。那扇不銹鋼前門,鉸鏈已經鬆脫,卻還撐在門框內。

屋內更糟。

玄關塞了一張雙人沙發、箱子和許多衣物,社工得踩著雜物,走到木板隔間黑漆漆的起居室,然後進入飯廳;那裡堆著成疊的紙張、書籍以及其他東西,包括一箱箱過期的女童軍甜餅乾,幾乎沒有任何空隙。

一九八八年,霍華德結婚,婚後跟丈夫一起在教會工作,愜意卻薪資頗低。他們收入不多,家庭人口卻增加得很快,於是家計負擔漸感沉重。

霍華德今年四十二歲;九年前開始,手頭覺得左支右絀起來。「我那時候想,能做什麼呢?我於是以祖母為借鑑。」從那一刻起,霍華德覺得有朝一日用得?的東西,都不願意丟掉。

二○○一年,丈夫上了研究所,霍華德就在網路上賣起書來。她在廉價舊貨店、車庫拍賣、沃爾瑪(Wal-Mart)等為四個孩子和生意搶購便宜貨;可是,慢慢只顧著那些便宜貨,把家人忘了,讓已經有隱憂的婚姻更加緊張。廚房刮花的地板有時候黏答答的;而電器,包括洗碗機、冰箱,經常出毛病。

她尷尬得不讓陌生人來修理;可是把滿是雜物的家清乾淨,她又受不了。每逢門鈴響起,她就心驚膽顫。

由二○○二年到二○○五年,社工為了應付匿名的投訴電話,最少到過霍華德家五次。社工要霍華德和她丈夫在限時內把家當都清理掉,他們也總是照做。然而,二○○六年五月社工來訪,情形不同了。將近一年半前,霍華德與丈夫離婚,獨自撫養十六歲的凱爾西、十五歲的扎卡里、十歲的克萊和八歲的本恩。雜物越堆越亂,而且危機四伏。社工請霍華德把孩子搬到父親的公寓。

危險的強迫症

適度的儲物,一般來說也是正常的。不過,這種原本怡情養性的喜好可能過了頭,發展成有些專家所說的強迫症。強迫性儲物,不能歸咎於怪癖或性格缺陷,而是更嚴重、更難控制的病症。辛扎雅‧薩克塞納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強迫症計畫的主任,他解釋說:「病者不是懶惰,不是惡意的疏忽,也非負不起人生的責任;其實,這是神經精神異常。除非病人接受治療,否則不會好轉。」

後果更可能不堪設想,最著名的例子包括富有而隱居的科利爾兄弟。一九四七年,有人在紐約市一棟破舊的大宅裡發現他們的屍體,大宅裡堆滿了一百公噸的垃圾。去年,華盛頓州謝爾頓市有一個居民,被堆積如山的衣物跌落在頭上而悶死。還有幾件出人命的火災,都成了頭條新聞。儲物狂很容易把易燃物品堆滿家裡,又往往邊堆邊堵住走廊和出口,令火災時無路可逃。

霍華德已稍微能夠控制自己的儲物頃向,但車房仍見一堆堆的雜物。
(PHOTOGRAPHED BY WYATT MCSPADDEN)

 

 

 

 

 

 

 

 

 

 

 

 

 

 

 

 

 

 

 

 

 

 

 

 

 

什麼年齡、什麼背景的人都可能成為儲物狂,單在美國,就有多達三百萬到六百萬的人有這種傾向,嚴重程度不一。薩克塞納指出,強迫性儲物症的患者需要認真而長期地治療。然而,許多人否認自己的雜物太多,也不認為凌亂是個問題。近來獲專家推薦的是認知行為療法(有時候需配合藥物治療);但即使有人想求醫,往往不是找不到門路,就是負擔不起。

儲物狂收集的並不盡是垃圾。蓋爾‧斯特科蒂是波士頓大學社會工作學院的教授,蘭迪‧弗羅斯特是史密斯學院的心理學家;他們指出,儲物狂跟其他人一樣,會藏起漂亮、有用或心愛的東西,差別在於儲物狂覺得漂亮、有用、有意義的東西,別人並不覺得。

此外,他們可能把衣物擺在衣櫃上,而不放進抽屜裡。兩、三樣物品,東堆西疊,久而久之,就成了凌亂危險的雜物山。

有多危險?凌亂無比的雜物堆裡常常有塵埃、黴菌、老鼠屎,會使人過敏,引起頭痛或氣喘之類的呼吸系統毛病;也讓家人(特別是年長的)容易絆倒受傷。有時,電器壞了而沒有維修,家人便要忍受沒有暖氣的寒冬,或沒有冷氣的炎夏。

過分儲物,不但危及自己和家人,也威脅到鄰居和消防員。雜物一旦起火,鄰居的家可能受到波及,消防員滅火時也危險重重。此外,社區的財政也可能遭殃;要把儲物狂的家弄得安全又適宜居住,花費可能貴得驚人,而儲物狂不一定有能力負擔。據弗羅斯特說,有一年,某小城把社區百分之七十五的總預算,用在清理一個儲物狂的家;而才過了一年半,那人「又故態復萌」。

家人遭到牽累

儲物狂莫名其妙的行徑,經常讓家人既生氣,又怨恨,並覺得左右為難。強行清理很危險,但尊重儲物狂的意願,任由雜物堆積,也很危險。有些儲物狂的家人或會把「藏品」偷偷丟掉;據普賢‧內齊爾奧盧博士的意見,這是「非常糟的主意」。她是《克服強迫性儲物》(Overcoming Compulsive Hoarding)的作者之一,同時也是紐約州生物行為學院的醫療主任。內齊爾奧盧鼓勵家人改弦易轍,使儲物狂正視問題,接受治療師的幫助。她警告,擅自丟掉儲物狂的東西,會使他們心靈受創,甚至變本加厲。

但家人未必有選擇餘地。創辦「儲物狂子女」(childrenofhoarders.com)這個網路支援團體的唐娜‧奧斯汀說:「有些專家老是說:『如果他們沒有危及他人,就有權隨意過生活。』要是年邁的父母每天會隨時踩到地上的雜誌而滑倒,撞傷腰骨,或者那地方容易發生火災,你就不能袖手旁觀了。」

不論是幫助儲物狂本人或他們的家人,恐怕都沒那麼容易。尤金尼亞‧萊斯特是六十歲的退休女商人,她的子女來到她南加州的家探望時,她在院子裡睡著了。淺色的灰泥住宅裡,每一扇門都被成堆的雜物堵住,子女只能爬窗進去。不悅的鄰居發起連署,要強制萊斯特搬離該區。據她二十八歲、在紐約當電影製片的女兒辛西亞說,萊斯特因為家裏成了「垃圾堆」,而得經常進出法院。這個不宜人居的家,老鼠在垃圾堆裡東翻西挖,既不利萊斯特的健康,也使她吃了不少官司,但她仍不願意承認自己患有強迫性儲物症。

辛西亞製作的紀錄片《母親的花園》於二○○五年夏秋拍攝,把清理她母親家漫長而痛苦的經過記錄下來。她與家人先送走母親,花了八個禮拜和大約兩萬美金,才把地方收拾好。萊斯特後來回到家裡一看,立刻哭鬧?說:「你們是強盜,我恨你們。」幾個禮拜後,萊斯特沮喪得想自殺,須立刻送院治療。

不久,萊斯特住進護理中心,病情略有好轉。辛西亞說:「我們和媽媽的關係改善了,較以前親密、融洽。」她也繼續想辦法,為母親的強迫症安排合適的治療。

斯特科蒂說,強迫性儲物症的患者和家人都要為干預付出代價。「家裡不管是誰,硬要插手,雙方的關係一定惡化。」萊斯特一家也不例外;辛西亞說,強行清理那件事,她母親可能永遠不會原諒她。

清理雜亂不堪的家,家人往往忍不住把東西一股腦兒丟掉,這會讓當東西是寶貝的儲物狂十分難過。其實,家人可以找專業公司代勞。例如總部在紐約市的伯格菲爾德物業清運公司會先把東西過濾,他們就曾經在客戶的「垃圾堆」裡,找到貴重的珠寶、樂器,和有紀念價值的文件。

一輩子的克制

心理諮詢師說她可能是儲物狂後,霍華德就上網尋找相關的互助團體求助。雖然她努力想把地方收拾好,家裡卻總是髒髒亂亂的。去年,子女被社工送到前夫家裡後,霍華德承認,自己不斷把新東西帶回家,收拾的工夫都白費了;直至停止這舉動,家裡才真的沒那麼雜亂,但也說不上是乾淨。她說:「孩子是我的一切,我要盡我所能令他們回來與我同住。」

子女回家度週末,見到那變得寬敞了的家都很高興。霍華德明白,仗還沒打完;她大概要一輩子對付那難以抑制的衝動。她說:「我還有儲物的傾向,但我不斷告訴自己:我需要的,上帝自然會給我。」

【讀者文摘2007年12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