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以透明抵住苦悶
以透明抵住苦悶 |
| ||
幾位年輕的嗜詩者,聚集在城市的單身宿舍,專注討論他們夢想中的詩刊。他們是戰爭結束前後的世代,正好到達恰當年齡,足以窺見詩的神祕與奧祕。他們也碰巧迎接一個詭譎的時代,見證台灣就要進入一個動盪迴轉的階段。年齡與時代的交會,使他們更加相信詩的實用功能,至少相信詩可以干涉現實,也可以介入社會。在激動的情緒中,他們決定把他們想像中的詩刊命名為《龍族》。室內是暖和的心靈在躍動,窗外是1970年12月的寒流正侵襲著城市,那單身宿舍則是屬於當年的青年詩人辛牧。 遇見辛牧時,他已寫了不少詩作;我甫入詩壇,是一個猶停留在閱讀的初學者。三十年前的冷與暖,至今仍點點滴滴刺激著脆弱的記憶。那年冬天走出辛牧的住處時,彷彿每個人都手捧一團熾熱的火。在寒冷的季節相互取暖,那種罕有的感覺是屬於詩。辛牧一向極為寡言沉默,我仍記得聚會時發生的一些爭論,他總會出面調解。他很少表達詩的意見,卻總會在恰當時刻提出他的詩觀。龍族的夢,僅維持四年;但是藉火燒起的友誼,卻容許我與辛牧維持到今天。 從未參加過新詩論戰的辛牧,對我極為寬容。他看到我發表不少文字抨擊詩的晦澀,總會在私下支持我。《龍族詩刊》開始在1971年正式出版後,就不斷提倡明朗的詩風。會有那樣的主張,完全是來自大環境的危機意識。自1970年之後,政治事件再三衝擊脆弱的台灣。從釣魚台事件、退出聯合國、〈上海公報〉,一直到台日斷交,都未嘗稍懈地挑戰知識分子的心靈。辛牧的語言與我的詩觀當有互通之處,只是我在從事批評時,心情比他焦慮。 辛牧出道比我早,對於分行的藝術頗具信心。我在大學時代才開始嘗試寫詩,偶有詩作,也僅發表於校內刊物。參加龍族詩社,精神上受到鼓勵。那時我正在台大歷史所專攻宋史,與現代詩的思考頗有距離。詩社的成員林煥彰、林佛兒、辛牧、施善繼常常到我住處相聚。過從頻繁,使我能夠在歷史與詩之間出入自如。每當詩刊編輯出版之際,我仍記得煥彰負責版面編排,辛牧則勇於校對。沒有他們兩人的扶持,詩刊絕對不可能定期發行。 龍族的詩觀,較近於實用性,當是時代風氣使然。林煥彰年紀稍長,是詩社無形的領導者。辛牧的角色穩重,使詩社的內部對話保持順暢。他們鼓勵我寫詩與詩評,無非是希望能夠在詩壇造成風氣。現在回首再看,龍族的詩觀其實並不是禁得起挑戰。面對現代主義的風潮,我們總覺得詩把人的心靈引導到偏離現實的方向。如果詩刊仍然延續1960年代的詩風,則龍族的存在便失去意義。主張使用明朗的語言,甚至提出大眾化的見解,只不過是希望藉詩來喚醒社會的關懷。 明朗化與大眾化的提倡,現在已證明是神話。當年過於輕狂,迷信詩的影響力。或者擴大來說,過於相信文學改造社會的效應。詩的讀者向來就極缺乏,市場相當有限,根本不可能產生波瀾。把關心社會的責任傾注在詩人身上,正好暴露自己既不了解詩,也不了解社會。我在《龍族》與其他詩刊發表文字,堅持大眾化的立場,當然也不脫虛矯身段。明朗與晦澀,其實是兩種風格的表現,不能簡單、輕率地將之銜接到社會現實。我從前讀詩,其實也是專注於文字藝術的成敗高下。脫離藝術,詩的語言形同瓦解,無關乎明朗或晦澀。自己的年少氣盛,反而失去機會去探索詩藝的高度。對我來說,辛牧詩風趨向於明朗,但是,在明朗背後卻暗藏著一個繁複的思考。 三十年後,重新閱讀他的詩作,才後悔自己沒有好好觀察他對藝術的追求。龍族的夢於今已煙消雲散,如果要尋找蛛絲馬跡,大約可以在辛牧作品依稀發現。在危機的時代,龍族寫詩都帶有一份沉重的心情。如果詩的語言是屬於明朗,還不足以概括每位詩人心情的險境。猶記得高信疆在一次龍族聚會表示:「如果這個詩刊不能有所作為,乾脆就解散算了。」說這句話時,龍族正在釀造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新詩論戰。那是1973年的前夜,在南京西路的保齡球館樓上。高信疆的發言,道出龍族的壓抑與難忍。那並不只是為了發動論戰,而且也是為了在詩裡注入自己的信仰。 辛牧在那段時期寫的詩便是使用明朗的語言,但是並不是因為某位成員的主張所致,他自來就是那樣表達。雖然我為他的第一冊詩集《散落的樹羽》寫過詩評,卻並沒有直探他的內心思維,完全只是停留在語言與技巧。在龍族時期,他的詩有所為而為,絕對不是耽溺於語言的營造。我輕易錯過了對他的細讀,當然也錯過了隱喻與象徵。在龍族成員中,辛牧可能是最悲傷的詩人。那種悲傷,來自生命的體悟,也來自歷史環境的覺悟,有一種遏止不住的憤懣與苦悶流竄在詩行之間。 停筆近二十年之後,辛牧又在1990年代重新提筆。星散的龍族,已很少有人回到詩的道路。意識形態的歧路,現實世界的際遇,使詩的思考稀釋淡化。唯辛牧對詩的信仰,仍然不輸他的年少。當他重新提起詩筆,竟然沒有沖淡他對詩的信賴。 《辛牧詩選》橫跨他文學生涯長達四十年。看到他早期的作品,龍族的記憶毫無預警地浮現。時光滑向1970年代,保持高度沉默的辛牧影像又回到我眼前。我寫詩的脾性仍然還在,卻已怯於發表。對照之下,辛牧的熱情較之過去還要高漲,縱然他是以冷眼觀察這個世界。這十年來,他不僅回到詩壇,還加入《創世紀》的編輯陣容。對於早期所堅持的詩觀,顯然已因為社會條件的改變而得到突破。 早年加入龍族陣營時,對《創世紀》自然是視為假想敵。我始終認為晦澀現代詩的據點當是《創世紀》無疑。我寫下了無數文字批判張默、洛夫、碧果,只因為我相信詩必須走明朗化的路線,遂集中火力抨擊他們使用的語言。我現在越來越能理解,詩藝的構築必須經過長年累月的經營,對詩的洞察力也必須依賴無止無盡的閱讀。審美原則的取得,也不只是來自閱讀,還需要豐富的生命歷練來支撐。進入中年以後,我重新檢視自己對詩的品味,實用性的強調開始退潮,藝術性的尊崇則逐漸上升。這種審美觀的轉變,對我極為重要;一方面使我揚棄早年膚淺的讀詩方式,一方面也讓我回到刻意錯過的詩集。辛牧的覺悟當然比我還早,他加入《創世紀》的行動,就是最好明證。 辛牧的詩風,語言簡潔,情感深沉。由於詩行精鍊,很容易被讀者誤為易懂,從而輕率略過。我第一次讀辛牧的詩是在大學時代,被一首短詩狠狠咬住。詩題是〈塚〉,僅有三行,卻燃起我長長的冥想: 在月光下發亮的 墳墓與乳房的意象並置時,死生之間立即拉近距離。每個人吮吸乳房與吮吸死亡並無二致。在永恆之神面前,待死與待哺看似雙軌,其實是互相銜接。年輕時期就有這樣的思考,可以反映辛牧深刻的聯想。他擅長雙軌式的思考,那也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正反對比,加深詩的意義空間。 這種雙軌辯證的技巧,在他重新出發之後仍屢見不鮮。然而,他的關懷卻有了轉移。年輕時,他酷嗜觀察自己的生命;向晚時,他對於黑暗的人性反而有了澈悟。辛牧對於意象的形塑,仍不脫正反對照的模式。他對人性的窺探,顯然是在反襯生命的無奈。他選擇的語言相當乾淨,絲毫不留贅詞,更能彰顯反諷的意味。僅有八行的〈放生〉,是恰當的印證: 在廟口 在郊外 詩中的行善與行惡,其實是一種人性的兩面,也是一種戲碼的兩種演出。詩中的意義是自足的,但詩外的人性真貌卻可以由短詩幻化成萬千。辛牧並不抨擊,也不批判,只是以迅速的意象勾勒人性的虛偽。細讀他的短詩,有一種睿智的靈光閃現,近乎俳句,又帶有禪趣。詩人把自己放置在較高的觀點,停留在涉事與超越之間;不落入庸俗的嘲弄,也不陷入刻薄的譏刺,恰到好處地把人間百態呈現出來。讀過一次,會心一笑;再次細讀,卻又無比惆悵。詩題〈情人節〉的短詩,是別出心裁的鑑照: 送你 這首詩刻意以最短的句子,表達最普遍的現象。花與花瓣看似同義,實則歧義。前者隱喻愛情,後者意味著情人。這是辛牧最乾淨俐落的手法,在情人節這天,是屬於護花或摧花的日子?花是真與美的意象,詩中呈現的卻是肉體與情慾的象徵。沒有一個文字涉及情色,但是經過意象的簡潔跳接,顯得特別生動傳神。 〈蓮霧〉只有兩行,竟饒富有多種意涵。 掛滿枝頭的風鈴 這首詩使人偏愛,就在於蓮霧與風鈴的銜接。南台灣的蓮霧成熟時,是在燠熱的盛夏。僅僅使用兩行,便完整掌握了夏日季節的靜止、安詳、悶熱的狀態。如果把辛牧定位為意象主義者,並不為過。他無需訴諸繁瑣的語言,也不依賴濃縮的技巧,讓透明的文字不證自明地釋放飽滿的意義。 對於辛牧,我自然有更多的期待。長年以來,他與詩壇保持罕有的疏離,專心致力於詩的追求。對於時代風氣與現實政治,他有滿腔的苦悶。龍族時期,我就可以體會他內心的悲哀。而那樣的悲哀,似乎沒有得到稀釋的出口。鬱抑的情緒不斷沉澱在生命底層,化為他詩藝的基調與色澤。如果他能營造更長的詩,當可寫出更為冷峻的作品。 龍族的記憶已經淡出,所有的舊夢不復存在。在辛牧的詩行,我看到龍族的背影。背對不是離去,而是為了繼續前行。在辛牧詩行裡,投射他孤獨的長影。他忍住悲傷,以透明的語言抵住苦悶,生命的頑強與傲慢自然流露出來。三十年後看到他的詩選出版,我的喜悅毫不遜於見證《龍族詩刊》創刊號的付梓問世。在全球化與後現代風潮不斷侵襲這小小土地時,辛牧仍守著一枝孤筆,讓世界見證還有一位詩人仍相信詩藝的提升與精進。他的詩,也使我的遠航不致落單。 【2007/12/16 聯合報】@ http://udn.com/ |
+++++++++++++++++++++++++++++++++++++++++++
上一篇:【藝文賞析】《新詩潮》顏色的抵抗
下一篇:【藝文賞析】哥哥說我好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