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0 15:09:46 落葉之楓

【藝文賞析】《年度名家選書》從塵埃到宇宙的知識探奇

 

《年度名家選書》從塵埃到宇宙的知識探奇
【聯合報╱張嘉泓(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2007.12.30 01:44 am
 

科普類

‧《奇妙的塵埃》/漢娜‧霍姆茲著/陳芝儀譯/先覺出版
‧《猿行畢露》/法蘭斯‧德瓦爾著/陳信宏譯/麥田出版
‧《地球寫了四十億年的日記》/貝鳶業如著/若到瓜譯/貓頭鷹出版
‧《石油用完了怎麼辦?》/葉李華等著/貓頭鷹出版
‧《可畏的對稱》/徐一鴻著/張禮譯/五南出版

除了玫瑰花,那時我也曾經想過用科學來打動我太太的芳心。計畫是,就著微風,在銀色的月光下,討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我來解釋如何由一個簡單的對稱原則,透過邏輯的推理,我們可以一同揭開時間的真面目。此時月影一定會更純淨,夜色一定會更遼闊。

科學如何吸引一般讀者的興趣?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由日常熟悉的題材出發,消除讀者對科學的陌生與畏懼。《奇妙的塵埃》就緊抓著瀰漫各處的塵埃為主題,挖掘出相關的各種奇妙知識。讀完了,才知道細微的星塵如何在宇宙早期,緩緩地孕育出巨大的星球;多虧了地球大氣中數量驚人、種類繁多的微粒,雨滴才能形成,大地才得滋潤,當然也免不了偶爾造成氣候災難式的變遷;而且你將有機會第一次認識周圍空氣中,不斷進出你身體的小顆粒。把這麼廣泛的題材,放在同一個鍋子中烹煮,或許會混淆不同專業思考問題的態度,然而打破藩籬的寫法,其實更接近一般人認識世界的方式,讀起來反而親切。

科普作家有時會找一個辛辣刺激聳動的大問題,來引發學術冷靜的研究。究竟人的暴力行為是否根源於自然的無法抑制的「獸性」呢?這個問題貫串了《猿行畢露》整本書。作者多年對演化上與人類最接近的兩種猿類,進行社群行為的觀察研究,細膩生動的描述,處處充滿意外與驚奇。黑猩猩社會的政治運作,充斥著駭人的機巧謀畫,但叢林中的巴諾布猿,卻展現了動人又複雜的同理心。那流在我們血液中原始的悸動,恐怕比一般想像要複雜得多。

科學的探討常給人生硬冰冷的感覺,成功的科普書寫必須給它的對象注入一些人性的溫暖與幽默,經緯萬端的現象也必須經過抽餾,提煉出簡單卻可以理解的原則與因果關係。《地球寫了四十億年的日記》把這個「軟化」的過程,處理得極為自制又有品味。透過岩石的觀察解讀地球的演化,以及現在還一直不斷進行的循環再生,地球四十億年驚天動地、錯綜複雜的拉扯糾纏,竟如此清晰自然,好像一本青澀又跳動的青年成長手記。

《石油用完了怎麼辦?》是交通大學科學推廣計畫的結集。這個計畫集合了國內懷抱科普溝通熱忱的學者,對各地的高中生演講,這些演講將上述的方法都發揮極致,可說是使出渾身解數與大眾溝通。所選擇的題材,從美食的化學到選舉的數學,都是挑動心弦、大家想知道的問題。觸及的深度也大致恰到好處,點到為止。文字無比輕鬆,再一次顯示了:非經翻譯的原創書寫,實在具有無可取代的魅力。

科學最迷人的地方,就是這個宇宙竟然是講道理的。幾乎任何現象,我們都預期可以講出來是甚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日常熟悉的東西,因為牽涉的變因眾多,說起來有時不見得好懂。倒是在玄而又玄的基本粒子的世界,邏輯反而清晰簡單。更驚人的是,這些基本粒子的定律,竟可以由少數幾個簡單的對稱原則推論得到,這種平衡與簡約,如同藝術一般,給人恰到好處的審美感受。《可畏的對稱》將這種物理之美,介紹得既有力又優雅。徐一鴻先生不只在這個基本物理的探索中有決定性的貢獻,而且各方面都才華橫溢,藝術文化的比喻信手拈來,使全書妙趣橫生。尤其令人感動的,是作者對著你滔滔論證自然界看似艱深的基本原則的熱情與勇氣,畢竟這些原則是根據理性,而理性是所有人天生擁有,但有時並不自知的。

因此,科學與大眾會有這麼大的隔閡,恐怕是因為科學本身對讀者也有要求。科學的討論,先天就預設一個來回對談的情境與模式,在這模式中,參與的每個人,隨時都必須準備為自己的陳述接受質問、提出理由。關鍵是,這理由必須以理性思考下個人可以接受的論辯為基礎,而不能訴諸宗教、美感、情意。這好像一個儀式,參與者必須遵守一定的儀節;如進入法庭必須脫下西裝,換上法袍,進入科學的討論就必須隨時準備擱下感官與情緒,回到理性的冷靜與嚴謹。如此推移出來的距離感,就像大鵬鳥怒而飛,乘旋風而上九萬里,向下看,如天之蒼蒼,遠而無所至極。遠,因此我們不能期望科學為錯亂的人間指引方向,但那騰越清明的感覺,若能如一杯清泉,使我們的生命忘卻一些絕望,得到少許從容、少許閒逸,那已是無上至福了。

【2007/12/30 聯合報】@ http://ud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