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談死亡
談死亡 |
| ||
老年之後必得迎向死亡,一切到此為止,沒有人可以例外,除了勇敢面對,別無他途。但死亡無所不在,並不為老人所專屬,每一個人都可能隨時隨地面臨死亡的威脅,因此我們必須時時為自己設想死亡。蒙田說得很好,他說為自己設想死亡也就是為自己設想自由,把每一天都看成是自己在這世上多活的一天,死亡來臨時才不至於恐慌驚惶。達文西說,他一輩子都在學習死亡,學習如何坦然赴死。這樣的觀念和蒙田可說不謀而合。 一個缺乏想像力的人很難相信自己有一天會死,這樣的人生在臨死時絕不會相信這是他們的最後時刻,這顯然是由於平時的輕忽習慣所造成的盲目樂觀:老是以為死亡永遠事不關己。一個思想豐富的人一定會常常想到死亡,把死亡看成是一樁順應自然的事情而不會刻意排斥,這是一種對死亡的哲學思維。叔本華就說,人類如果沒有死亡的問題,哲學就沒什麼好研究的了。西塞羅也如此認為。研究哲學就是為了迎接死亡,透過對死亡的思索和認識所帶來的反省,致使我們獲得形而上的認知,從而得到一種此去無悔的慰藉。這是一種坦然面對死亡的高明態度。 另一種面對死亡的高明態度,就是以英雄主義式的姿態去從容就死,也就是藐視死亡。偉大的伏爾泰一向對死亡嗤之以鼻,隨時歡迎它來挑戰,他後來活到八十四歲,死的時候這樣說:哼,原來死去竟是這麼簡單一回事。這顯然符合了蘇格拉底藐視死亡的觀點,這位偉大哲學家一生當中最引人津津樂道的事情莫過於,他會用整整三十天時間反覆思考官方對他的死亡判決。最後結論是,一切都是正確的,沒必要逃跑,也不必害怕,這是適當的死亡時機。印證著後來西塞羅所說的:我不希望死亡,但也絕不迴避死亡。 這裡有一則與面對死亡有關的軼事,近時剛從蒙田的論文集讀來,我覺頗具啟發性,不妨說來與朋友共享:西塞羅生前最要好摯友阿提庫斯(Atticus)有一次得了重病,命在旦夕,就召來家人和幾個朋友,要他們不必為延長他的生命作任何努力,他已決定提早結束無謂的痛苦掙扎,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阻撓他堅定的去意。他選擇絕食來自我了結生命,但幾天之後他的病竟意外痊癒了。這時問題來了,大家來向他賀喜時,他卻說他既然遲早都要走這一步,現在好不容易已經走這麼遠了,就不打算以後再重頭開始,此刻正是最好的死去時機,不要再蹉跎了。阿提庫斯一輩子活到七十七歲,從他和西塞羅的通信集看來,似乎是個聰明飽學而有智慧的人,他上述做法不僅表現視死如歸精神,而且還想津津有味地去品嘗死亡的滋味。 我向來極為崇尚伊比鳩魯主義,這一派哲學的創始人伊比鳩魯反對一切迷信的東西(當然包括宗教),他追求一種可以證明神並不存在,而靈魂又是隨著肉體消滅而化為烏有的形上學。基本上他是個藐視死亡的人,他辭世那天有一封給朋友的信這樣寫道:「在我一生中真正幸福的這個日子,即在我即將死去的這個時刻,我給你寫這封信……每憶及我們曾經有過的友誼和一些愉快的談話,內心就感到無比的安慰……」這是一個反對婚姻和愛情以及一切與激情有關的感情的理性哲學家,卻又極愛小孩──別人的小孩。關於死亡,他有一句這樣的著名座右銘:「死與我們無干,因為凡是消散了的都不再有感覺,而凡是無感覺的,就必然與我們無干。」懂這句話的意思嗎? 【2008/01/30 聯合報】@ http://udn.com/ |
+++++++++++++++++++++++++++++++++++++++++++
上一篇:【藝文賞析】《最短篇二則》蟑螂
下一篇:【藝文賞析】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