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健康你我他】止痛 不能只靠消炎藥
止痛 不能只靠消炎藥
文/方識欽
不論頭痛、背痛、手腳痛等疼痛發生部位,或是疼痛時間長短,最常見的處理方法就是服用消炎止痛藥加肌肉鬆弛劑,但是它們往往無法真正解除疼痛,反而會造成腸胃、腎臟的負擔,甚至引發成癮疑慮,因此疼痛醫療實有必要更精緻細膩。
疼痛可分為「急性痛」和「慢性痛」兩種。如果肚子突然很痛,可能是發炎、腫瘤引起,只要找出原因、迅速處理,就能止痛;又如拉傷背、扭傷腳、撞到頭,當下也會很痛,但隨著受傷組織的修復,愈來愈不痛,只要多休息,或使用「消炎止痛藥」即可緩解疼痛,這些都算是急性痛。
如果背部、脖子、手腳的痠痛已持續很久,則問題可能不再是當初造成疼痛的病灶(少數會持續性破壞的病因, 須由 醫師謹慎排除),而是「疼痛」的本身,也就是身體的疼痛機制變得太敏感,惡整了自己,我們姑且稱它為「痛病」。
疼痛的形成有三道機制,目的在保護身體遠離傷害。當周邊組織損傷,首先會發炎,出現紅腫熱痛,這是第一道關卡。由於「動,它就痛。不動,就不痛」,所以會強迫身體休息,以使組織修復。
不過,無論是何種原因造成的疼痛,時間一久,就會影響脊髓區域的疼痛連結,導致疼痛神經聯絡,以及相關化學物質增加,疼痛就會被記憶下來,變得敏感,形成第二道機制,變成稍微用力就痛、休息也痛的情況。
一般人遇到這種看不見的疼痛,往往擔心可能是癌症或什麼怪病引起,也常被氣血不順、骨刺、脊椎不正等說法弄得無所適從,甚至被懷疑是身心症、裝病號,這些心理機制刻畫在大腦上,把疼痛推上第三層境界,就更難處理了。
其實,人體用久了免不了損害,留下一些疼痛的記憶,有些遺傳體質更容易把急性痛轉換成慢性痛的記憶,就如男女分手等心理創傷,始終揮之不去。這些記憶,包括疼痛,雖幫助我們遠離類似的傷害,卻也過度警覺折磨了我們。
幸好,神經聯絡是動態的,既然會變密集,也有可能解散。如果慢性痛仍在「負擔過重才會痛」的早期階段,只要避免任何引發疼痛的刺激,直到敏感的疼痛機制自然解散,問題便可不藥而癒。
如果慢性痛已經到了「整日痠痛,無法可想」的程度,便應使用藥物,如三環抗憂鬱劑、一些治療癲癇藥物等。不過,先別被這些藥名嚇到,這些藥可將存在過度疼痛連結的神經傳導擋住,解散不能發揮作用的神經連結,正可治療慢性痛。
但須注意,愈久的慢性痛連結愈頑強,也需要更長時間的治療。因此,根治慢性痛必須有耐心。先用對藥物,加上多休息,達到少痛、止痛的目標,直到不正常的神經連結逐漸解散,最後再逐步減少藥量,如果疼痛不再復發,才可以停藥,真正跟疼痛說再見!(作者為永和耕莘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自由時報-970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