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談古說今》 源遠流長漢文化
縱橫古今---《談古說今》 源遠流長漢文化
2008/4/16 | 作者:薛吉辰
漢,最早指漢水,漢水源出陝西甯強縣北的嶓塚山,初名漾水。因地段不同,漢水又有著漾水、沔水、漢江、滄浪、襄水、夏水等稱謂,屈原〈漁父〉裡「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其中「滄浪之水」即指湖北境內的漢水。
漢水由河流名稱又引出許多地理上的稱謂,如漢皋、漢中、漢陰、漢陽、漢口等。「棧閣北來連隴蜀,漢川東去控荊吳」,漢中自古就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三國演義》中約有半部在講述與漢中有關的事件,黃忠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尤其諸葛亮為輔佐劉備滅曹復漢,在漢中屯兵八年,度過了一生最嘔心瀝血的歲月,最終葬在漢中勉縣定軍山下。
在古代,有天與地相互對應的地理觀念,漢水處於天下之中,與天河對應。因此,天河被稱為漢、雲漢、銀漢、河漢、星漢、天漢、漢津等,如曹操〈觀滄海〉:「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陸機〈擬明月皎夜光〉:「招搖西北指,天漢東南傾。」李白〈月下獨酌〉:「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而〈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描述的都是牛郎織女的故事,相傳牛郎織女被王母娘娘分割在天河兩岸,每年七月初七才能通過鵲橋相會一次。這一傳說在西周時期就已產生,據考證,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就源自漢水流域,黃帝之妻嫘祖曾「遊漾(漢水)忘歸」,就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鄭交甫會漢水女神是這一傳說的進一步衍化,《詩經.廣漢》:「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其中的遊女據說是漢水之神,也稱漢女。相傳周朝鄭交甫在漢皋台下遇到二位仙女,傾心相愛,就向二女索求玉佩,二女遂解佩與交甫,甫悅受而懷之,中當心)(劉向《列仙傳.江妃二女》),這與牛郎織女傳說描述的人神戀愛是一脈相承的。後以「漢佩」代指情人信物,如賀鑄〈斷湘弦〉:「青門解袂,畫橋回首,初沈漢佩,永斷湘弦。」
秦末,劉邦入關滅秦,被項羽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一帶。劉邦起初心存不滿,蕭何規勸劉邦:「語曰天漢,其稱甚美……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班固《漢書》)。劉邦自此屯兵漢中,採張良和韓信的建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最終戰勝項羽,建立了漢王朝。漢從此由一個局部地區的名稱變成了國名,「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諸葛亮《出師表》),「為漢家除殘去穢」(司馬光《資治通鑒》),其中的「漢室」、「漢家」都是指漢朝。
漢朝立國後,多次打敗北方的匈奴,匈奴人「聞漢兵莫不畏者,稱以漢兒,又稱好漢」。當時的外族人稱漢朝人為漢人或漢民,稱勇武的漢人為好漢。姚合〈送少府田中丞入西蕃〉:「蕭關路絕久,石堠亦為塵。護塞空兵帳,和戎在使臣。風沙去國遠,雨雪換衣頻。若問涼州事,涼州多漢人。」詩中的「漢人」已經有「漢族人」的意思。到金朝,第一次把「漢族」作為正式族名冠於漢人,一直延續到了現在。漢族的投敵者被稱作「漢奸」,後泛指賣國求榮、效忠外敵的叛逆者。
漢朝以後,漢人的語言被稱作「漢言」、「漢語」,漢末僧人翻譯佛經,常以「漢言」和「胡言」對照。到唐代,漢語一詞已很流行,「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岑參〈與獨孤漸道別長句〉)。同類的詞語還有漢賦、漢學、漢風、漢字、漢節、漢書等,《漢書》是東漢班固撰寫的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極受文人推崇,晉代李密《漢書》挂牛角,是歷代名士所追求的風範。《漢書.蘇武傳》:「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蘇武出使匈奴被禁,在北海持節牧羊,羈留十九年,後以「漢節」比喻堅貞的氣節。
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稱漢族男子為漢子,「何物漢子,我與官,不肯就!明日將過,我自共語」(《北齊書》),顯祖高洋任命魏蘭根為青州長史,魏蘭根堅決推辭,高洋為之大怒。後來漢子逐漸演變成一般男子的俗稱,由「漢子」又引申出不少詞語,如癡漢、瘋漢、醉漢、懶漢、鐵漢、硬漢、英雄漢、負心漢、男子漢大丈夫、飽漢不知餓漢饑等,不勝枚舉。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