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06 19:48:10 落葉之楓

【藝文賞析】《光點》美麗的自由

【藝文賞析】《光點》美麗的自由 
 
  2008/5/6 | 作者:凌性傑
 
 
  或許遠方的僧侶正疑惑著,為什麼春天如此灰暗?鳥兒為什麼不再歌唱?花朵為什麼不再放香?為什麼,愛是一種會讓人流血的信仰?為什麼即將迎接奧運聖火的國度,始終沒忘記使用槍砲與彈藥?在文明的衝突中,理解與和平真是不可能的嗎?

春雨打落花瓣的此刻,我讀著林達的簡體字書籍《像自由一樣美麗--猶太人集中營遺存的兒童畫作》,心裡也好一陣潺潺。在這本書裡,林達以平淺簡單的語調敘述猶太人在集中營裡的遭遇。這本書的故事背景,鎖定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捷克特萊津。在第一部份,林達描繪當時的歷史情境,以及猶太人被宰制的命運。第二部份則以數十幅猶太兒童畫作為主,訴說那些美麗的圖像背後,究竟藏著怎樣的生命故事。那些畫的筆觸,大多過於早熟,想是憂患使然。從此也可以看出,即使在絕望的困境中,他們仍努力完成對美麗的追求,以及對自由的渴望。特萊津乃是納粹將猶太人運往奧斯威辛集中營的中繼站,待在這裡的猶太人,都知道幾乎沒有生還的機會。他們大多在畫作完成後兩三年內離開人世,約在十三、四歲左右,大概不超過十六歲。一個被囚禁在其中的孩子寫了〈封閉之鎮〉,這首詩裡說:「每個人目光閃閃,都盯著唯一的期待

和一個問題,什麼時候?

這裡沒有很多士兵,

只有被擊落的鳥兒在報告戰爭消息,

你會相信自己聽到的任何一點傳聞。」一邊看畫,一邊讀詩,心情似乎也要被苦難擊中。

林達的另一本書《在邊緣看世界》提到,一位集中營倖存的德國神父說:「當他們來抓工會組織者的時候,我沒有站出來反對,我想我反正不是工會的人。當他們來抓猶太人的時候,我沒有站出來反對,我想我反正不是猶太人。當他們來抓天主教徒的時候,我沒有站出來反對,我想我反正不是天主教徒。後來,當他們 來抓我的時候,已經沒有人能站出來為我說話了。」有些人冒死保存這些作品,終於在多年之後讓真相說話。我們現在才得以看見,在那最殘酷的時代,人性的醜惡與輝光。在藝術中,看似不可得的自由,終於唾手可得。

這當下或許不該忘記,一九六九年,美國出現這樣的反越戰標語:「暴政總是依靠沉默的多數。」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