頃閱4月22日聯副楊育正先生專欄〈另一種求助〉一文,感受頗深,安樂死的問題終於形諸文字浮上了檯面,這是好事,因為這是一個向來既尷尬且又十分忌諱,同時卻又是遲早不得不正經面對的棘手問題。我們不但要談,而且要做,認真謹慎的去做,在立法技術上尋求最妥當周全的方針來確實實行,現在剩下的恐怕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探索死亡學,最終觸角必然要指向安樂死的問題。我們活在這世界上,除了努力追求健康生活之外,也企盼最後的時刻到來時能以「善終」收場,也就是「好死」,能夠不經過痛苦掙扎而安然離開這個世界,沒有痛苦,沒有懊惱和悔恨,心中一片安適坦然。但這個境界是多麼難以企及啊!大抵而言,臨終是很痛苦的,除了要面對死亡巨大恐懼的威脅之外,還要忍受肉體的痛苦煎熬。托爾斯泰在中篇小說《伊凡.伊利奇之死》裡頭描寫主角臨死的痛苦掙扎過程,實在教人讀來無比的膽戰心驚。我們不禁要問:在現實中,在面臨死亡之際,我們難道不能緩和或甚至完全排除這種痛苦過程嗎?以今天醫學眼光和醫藥水平看,這不但可能,而且完全可行。然而,許多人還是死得很痛苦,顯得狼狽而無尊嚴可言。我在一些大醫院裡看過不少臨終病人死前痛苦難堪的掙扎,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止痛藥﹙瑪啡﹚的使用限制過於嚴格,通常都在劑量標準之下,或甚至只是聊備一格,點綴性質而已,大多時候並不能達到止痛效果,只好任病人痛苦掙扎直到完全嚥氣為止,這顯然違背了人道原則。
楊育正先生在文中提到的法國婦女個案,令人讀來感覺無限心酸。就我所知,這樣的個案在法國還很多,更不要說其他地方了。1988年1月28日,法國巴黎郊區一家大醫院裡頭,一位醫生為一位處在痛苦掙扎中的92歲垂死女病人注射致死藥劑,提前解除她的痛苦,卻因此引起軒然大波而被控疏忽職責、蓄意殺人等罪名。但醫生的說法是,他已經無法忍受看這位女病人繼續無謂痛苦的掙扎,站在人道立場,便自作主張「技術性」提早結束她的生命。這完全出於一片善意,卻為法律所不容。像法國這麼先進文明且極端重視人道主義的社會,安樂死竟然至今仍是個懸而未決的議案,實在出乎我們想像;可以反映安樂死絕不是如一般人所想像那麼單純的問題,這其中顯然牽涉眾多複雜層面,比如技術層面或醫療倫理及法律問題。總之,這肯定是一個極為棘手而很難定案的問題,但我們遲早必須面對,我認為我們不能再等了,安樂死勢在必行,這將會是人類文明史上,有關生命倫理最偉大的創見發明。
人類過去歷史上許多碰不得的禁忌,譬如離婚、墮胎及同性戀等議題,隨著文明視野的開展,如今都紛紛解套了。從各方面角度看來,我們主張施行安樂死的理由就是盼望藉此提供一種「最後選擇」的自由,既然我們被出生由不得自主,那麼總該擁有「最後選擇」的自由才是。果真如此的話,我認為二十一世紀將不是太空時代,也不是核子或人口過剩時代,而是安樂死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