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0 00:38:11 落葉之楓

【藝文賞析】禿頭烏秋高高蹲

禿頭烏秋高高蹲
+++++++++++++++++++++++++++++++++++++++++

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烏秋的鳥巢,小而密實、精緻得像個淺口的碗,碗口不時露出兩隻雛鳥還沒長齊羽毛的禿禿圓圓小腦袋…

正對著我家前門,隔著約六米寬的馬路上,豎立一根四層樓高的電線桿。去年五月,電線桿上不知何時飛來一對烏秋,在約兩層樓高的電線礙子上築了一個鳥巢。

電線桿有烏秋巢

小雛鳥晃禿腦袋

老公是第一個發現這個鳥巢的人。那天,風和日麗,老公依慣例,吃飽午飯收拾妥當就爬山去。

近傍晚時分,我從客廳窗口瞧見老公邊走邊晃著手上的樹枝,慢慢朝家門踱步而回。等到我米都洗好了,生米也已煮成熟飯,還不見老公跨進家門。

我覺得奇怪,因此走到窗口,看到電線桿下聚集十來個人,每個人都伸長脖子朝電線桿上張望,其中一個就是我套句老公經常對我說的「掉到臭水溝,遲遲不見人影」的老公。

等老公一進門,高興的指著電線桿上的鳥巢說:「妳來看看,電線桿上有個鳥巢,還有兩隻小鳥探頭探腦呢。」原來,老公張望著鳥巢時,也引起其他人好奇,大家才開始一個個跟著伸長脖子。

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烏秋的鳥巢,小而密實、精緻得像個淺口的碗。碗口不時露出兩隻雛鳥還沒長齊羽毛的禿禿圓圓小腦袋,呆呆傻傻的模樣真是可愛。

順著雛鳥「倚巢而望」的方向看過去,發現離鳥巢數米之遙的電線上,停了一隻全身閃著黑色光澤的烏秋,猜想是烏秋的鳥巢築得太小了,等到雛鳥孵出來,才長沒幾天就塞滿鳥巢,再也沒有多餘空間可以容納體積龐大的母鳥。

母鳥只好離開巢窩,停在不遠處守望著雛鳥。

大家都說烏秋天性兇悍,喜歡攻擊人類,但看了這一幕,我恍然大悟,原來烏秋是在捍衛牠的寶寶啊!烏秋在求偶及育雛期間,只要覺得有人侵犯牠的領域,就會卯起勁來攻擊人,尤其喜歡追逐騎腳踏車的人。田間小徑有時可以看到烏秋低飛盤旋,以戰鬥機俯衝架式追著人跑,驚得人腳踏車踏板踩得又急又快,形成鄉間有趣的畫面。

烏秋爸媽接力賽

才啣蟲蟲又來餵

我家門前這對烏秋,比起來算是屬於愛好和平的一族,從來沒有攻擊人的紀錄,以致牠們什麼時候來勘察好地形、什麼時候開始啣草築巢、什麼時候雛鳥破殼而出,都沒有人察覺。即便現在一堆人站在鳥巢下,對著雛鳥議論紛紛,烏秋爸爸和媽媽也都和善對待大家,沒有賞大家一個「戰鬥機攻勢」。

烏秋乍看很像烏鴉,體型卻比烏鴉小一些,全身黑壓壓不摻雜任何色彩,讓烏秋和其他鳥種比起來,實在貌不驚人。我剛搬到鄉下,第一次看到馬路邊電線桿上停了數隻烏秋盤旋嬉鬧、聒噪不停,忍不住驚呼:「啊,鄉下烏鴉怎麼這麼多,都不怕人的喔?」

朋友見我一副城市土包子的樣子,笑著輕拍我兩下說:「小姐,妳沒見過黑捲尾嗎?」後來,我才知道黑捲尾就是俗稱的烏秋。從我家客廳就可以看到烏秋家庭,看烏秋夫婦忙著繁延下一代,牠們一定想不到,也有一對夫婦忙著偷窺牠們的一舉一動。

烏秋爸爸和媽媽輪流餵雛,就像接力賽一樣,當一隻烏秋啣來蟲蟲,另一隻馬上飛走,不消一分鐘又啣來另一頓佳肴,效率驚人。

不過數天光景,烏秋寶寶已長得半個身子露出碗口。

看著豔陽下,烏秋寶寶無奈的蹲在碗巢上,除了曬太陽吹風,啥事也不能做。我不免擔心的問老公:「世界那麼大,烏秋怎麼偏偏選擇將鳥巢建在電線桿上?沒有樹蔭遮掩,烏秋不怕寶寶曬昏頭嗎?萬一刮風下雨,連個擋雨的地方都沒有,難道就任由寶寶淋雨嗎?」

雨後烏秋全匿蹤

故舊又來孵寶寶

老公回答得很絕:「母鳥說可以,妳緊張什麼?」奇怪了,母鳥什麼時候傳悄悄話給老公說可以了?「該去買支望遠鏡,將小鳥好好看個仔細。」老公看得意猶未盡,喃喃自語。

結果,上個星期我還看到巢裡的雛鳥,傻呼呼的在豔陽下探頭探腦,而且連續數日暴雨,今天雨才停,老公都還沒來得及抽出時間去買望遠鏡,一出門就發現電線桿上的鳥巢不見了。

我看鳥巢不見了,有些悵然若失。

老公說:「大概雛鳥羽毛豐滿,飛走了吧?」但願如此!老公的失落感其實比我還重呢。

有了去年的經驗,今年時序進入五月,老公就特別注意烏秋是否回來築巢。晚上看電視看得聚精會神時,老公突然拍我:「妳聽,烏秋的求偶季節又到了。」我豎起耳朵,果然聽到很奇特、響亮的叫聲:「迪唧啾!迪唧啾!」

我雖然沒有目睹烏秋展翅求愛的「嘿咻」畫面,但不多久,就看到一對烏秋忙著銜來芒草穗、禾草,在電線桿去年原來的地方,築成一個和去年一樣堅實的碗巢。

老公像見到老朋友般興奮。我們跑到三樓陽台,居高臨下,正好看到巢裡安穩的窩著孵蛋的烏秋。

烏秋窩在巢中,把鳥巢填得滿滿的,看不出來到底下了幾個蛋。而離鳥巢約三、四米處,則停了另一隻烏秋。

我問老公:「到底是公的還是母的負責孵蛋?」老公酷酷的說:「管牠是公鳥還是母鳥,只要能孵出小鳥就是好鳥。」

說得也是,「家」需要公鳥和母鳥一起撐起,就像人類的家庭。老公雖然經常對老婆大人的嬌嗔裝蒜,貌似一塊不解風情的木頭,有時講話也頗富哲理呢。

【2008/06/19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