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逐漸趨向老年化社會,慢性疾病對於民眾的威脅也日益增加。根據衛生署公布的96年度台灣地區十大死因,心臟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皆名列其中,而「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用藥更是連續數年高居暢銷藥品的前幾名,顯見國人「高」來「高」去的健康問題已不容忽視。
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都屬於慢性病,從被醫師宣布「中獎」的那一刻起,就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除了生活習慣的改正,藥物可說是對抗三高疾病最有效的武器,然而藥能治病,也能傷身,只有正確使用藥物,才能使其發揮最大的療效,並將副作用降至最低。
血壓長期過高,會損傷血管內膜,最終造成心臟病、中風、腎衰竭等併發症,因此高血壓的治療以保護心、腦、腎為首要目標,這比降血壓本身更重要。藥物治療原則為以最少量的藥物達到最佳的血壓控制,但對於血壓控制不佳的病人,醫師也可能同時處方數種不同作用的藥物以加強療效。
降血壓藥物依作用方式及副作用,各有不同的適用族群及注意事項,例如:利尿劑應盡量避免於傍晚後服用,以免夜間因頻尿而不時需由睡夢中起床如廁而導致跌倒;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不建議用於氣喘病人,但適用於併有心律不整、心絞痛及較易緊張的病人;血管升壓素轉化抑制劑禁用於孕婦,但對於心臟、腎臟具保護作用。醫師會依據病人的個別情況做最適當的選擇。
膽固醇是維持身體正常機能的必要物質,然而過多時會堆積在血管各處,久了就會造成血管硬化、阻塞,進而造成心臟疾病或腦中風。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超過正常範圍,常用的藥物包括:膽酸結合樹脂,可在腸道結合膽酸形成不溶性複合物再由糞便排出,需注意併用其他藥品時,必須在給予此藥品1小時前服用,以避免藥物被結合而失去作用。
至於纖維酸衍生物,主要用於降低三酸甘油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常見副作用為腸胃不適及皮膚癢等;HMG-CoA還原抑制劑,可抑制膽固醇之再合成,降低LDL(低密度脂蛋白)及三酸甘油脂,增加HDL(高密度脂蛋白),禁用於活動性或持續性肝功能不佳者及孕婦,若與纖維酸衍生物併用需注意肌肉病變的症狀;抑制膽固醇吸收劑,主要是抑制膽固醇在小腸的吸收,可用於對於HMG-CoA還原抑制劑無法耐受,或是併用於反應不佳之病人。
人體內的血糖主要是經由胰島素的作用而維持恆定,當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時,就產生了糖尿病。糖尿病可能會併發血管、眼睛、神經、腎臟等部位的病變,目前的藥物治療包括口服降血糖藥物及注射型胰島素。口服降血糖藥物的作用方式主要是經由促進胰島素的分泌或是作用,或是減緩糖分在腸道的吸收,應特別注意服用方式,以達到最佳療效並減少低血糖發生的機會。
至於注射型胰島素,除傳統短、中、長效等劑型外,近年來亦發展出長效基礎胰島素的劑型,再加上注射方式的簡化(例如筆型給藥器的設計),使得許多病人不再視每天打針為畏途,也大幅提升了醫囑遵從性及藥物的療效。
不過,除了用藥之外,調整生活方式(飲食、運動、維持理想體重),切實遵從醫囑服藥,有任何用藥問題隨時諮詢醫師或藥師,才能與「三高」為友,安穩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