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3 18:09:42 落葉之楓

【生活健康你我他】心血管檢查應提前到30歲

心血管檢查應提前到30歲

2008年07月23日蘋果日報

 

 

心導管檢查可準確檢查出血管狹窄情況。

準內政部長廖風德、資深音樂創作人馬兆駿都是在4、50歲死於心肌梗塞,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明賢根據過去4年的健檢資料庫統計發現,心血管疾病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40歲左右中年人其血管都有硬化、阻塞跡象,許多發生心肌梗塞的患者,年齡已下降到30歲以內。吳明賢醫師分析,心血管疾病年輕化原因可能是飲食西化、吸菸、飲酒、生活壓力大、太少運動所致,隨著危險因子愈來愈多,應提早到30歲就定期做心血管檢查,若有家族史的人更要在20歲左右就應該進行檢查。

易喘需提高警覺
吳明賢醫師表示,到健檢中心指定做心血管檢查,會做頸動脈超音波、胸腔X光檢查、電腦心脈儀、心律變異性分析、心臟冠狀動脈CTA檢查等項目,觀察動脈硬化情況。吳明賢醫師建議,30歲以上、喜吃油膩、少運動者要提高警覺,若感覺易喘、走不動、心率不整等情況,應儘早做心血管檢查,藉此評估缺血性腦中風危險性;有家族病史者,更應從20歲開始定檢,提早發現病兆、接受治療並改善作息。心血管檢查單次費用依項目不同,收費從1萬8000元到6萬3000元不等,無論有無家族史,40歲以下每2年做1次即可,40歲以上再改為每年檢查1次。

有家族史選做心導管
做完頸動脈超音波,可得知動脈內膜厚度,無論有無病史,都可再進一步做64切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或心導管檢查。吳明賢醫師建議,有心絞痛、心肌梗塞、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先天性心臟病、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等家族病史,最好選做心導管檢查,對冠狀動脈及分支狹窄情形的篩檢,準確度較頸動脈超音波高,目前有健保給付。
心導管檢查是由左側或右側大腿內側腹股溝處以穿刺或切開法找到血管,將無菌導管置入血管內,藉由X光的透視使導管沿著血管至心臟,在心臟適當部位採血,測血中含氧濃度、心臟內部位壓力及其變化,且在特定部位使用顯影劑照像,在螢幕上診斷出心臟不正常的部位構造,測量心臟各房室及大血管內血液含氧濃度、異常心臟結構及壓力變化和心輸出量。由於心導管檢查為侵入性,約有1%致死率,檢查前應和醫師詳細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