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逾古稀、行將八秩,大半輩子在鹿港這塊鄉土,經商讀書、訪耆宿、拜名師、勤讀古籍、賦詩作文;對於鹿港的風景勝蹟、軼聞掌故非常關愛和留心……
俠士通儒文炳先
登山涉水賦詩篇
藝文倡導作推手
鹿港悠遊已忘年
這首詩是我將《施文炳詩文集》翻閱一遍,油然有感,用來奉呈我的「老友」「文炳先」的。
文炳先生大我十歲,但我們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我每次到鹿港,如果不找他「帶路」,將鹿港風華如數家珍,就覺得「空虛」;如果沒能和他「把酒」,就覺得「白來」。也因此我每次要到鹿港,一定先「知會」他。我們自然很親近,形同弟兄,沒有長幼的距離。所以他是我的老友,我的老哥。
鹿港人都稱呼我的老哥為「文炳先」,那是閩南語對所尊敬人的暱稱,應當就是「文炳先生」的省語。他年逾古稀、行將八秩,大半輩子在鹿港這塊鄉土,經商讀書、訪耆宿、拜名師、勤讀古籍、賦詩作文;對於鹿港的風景勝蹟、軼聞掌故非常關愛和留心;而其為人,見公義即著先鞭,與人莫不竭誠相交。進一步的說,他長年養成了博通古今的學養、揮灑自如的詩文造詣、維護發揚藝文的熱誠、捍衛鄉土不容工業汙染的堅持。這些都可以從他遍及各方面的著述、擊限韻的詩社聯吟、如火如荼的文化活動,和數十年鍥而不捨的民俗文化村的奉獻和執著,以及聯合各界反杜邦設廠運動的宣言立說,看出具體的事功。總結的說,他被尊為「通儒」、被稱為「俠士」,不是平白而來的。
而我對文炳老哥的欽佩和讚賞,卻是從他的詩開始的。我根本不知道他的詩在詩社裡聯吟,每每「掄元」;我更不知道他在全國詩人大會乃至世界詩人大會,每每獨占鼇頭、摘戴桂冠。只因為我讀了他的七言律絕詩,聲韻鏗鏘而古雅深厚。其內容雖不涉杜甫的家國之思與民生之憂,也沒有李白意氣的飛揚與失志的跋扈;但卻多的是鄉土的丰韻、自然的樸質,給人的是優美的親切和共鳴的觀感。譬如其〈鹿港懷古〉四首之三:
江渺帆檣夢已賒,
炊煙夕照萬人家。
楊公橋上頻回首,
蘆管秋風冷岸花。
其間今昔交織,情景在目,而悠然緬懷,自然洋溢其間。詩人對於家鄉的風物,於其胸中,最為真切,也最為愛惜。他把「鹿港八景」一再的著之於文、筆之於詩。所謂「鹿港八景」,借用詩人的語句是:「池中蓮影井中泉,色相空時智慧圓」的〈龍山聽唄〉、「潮漲潮平眼界開,潮聲淘盡幾人才」的〈蠔圃洄潮〉,還有那〈楊橋踏月〉、〈寶殿篆煙〉、〈西院書聲〉、〈曲巷冬晴〉、〈古渡尋碑〉、〈海澨春嬉〉。
詩人也用古文描寫「鹿港八景」,他敘事寫景,如詩如畫,很引人入勝。譬如他寫改建「楊橋」之後的「福鹿橋」云:
福鹿橋比昔長而壯麗,橋下溪水澄澈,其深數丈。北以紅磚為堤,南則綠草如茵;碧水長天,虹橋倒影。或望軍山朝霞東湧,或挹鯤海爽氣西來。景色優絕,儼然圖畫一幅,每逢秋夜,皓月當頭,橋下波光瀲灩,漁燈閃爍,蔚成奇觀。閒來邀朋三五優游其間,或橋上尋詩、堤邊坐月,或垂釣苔磯、泛舟溪上,無限詩情畫意,不遜揚州二十四橋。
像這樣教人悠然神往的情境,他用的是晚明小品的筆墨。如果他不是飽讀古文、含茹英華,何能克此。
文炳先就是用這樣的詩筆和文筆,悠遊他的蓬萊歲月、點綴他的鹿港生活。他不知為多少宮觀寺廟、名勝古蹟撰寫碑記、題作對聯,以此彰顯鄉土文物歷史,也為鄰里容貌增光。譬如他為「台灣民俗村」入口牌樓寫下的兩副對聯:
功溯前朝闢地開天懷蓽路
根留本土宏文正俗展雄圖
賞勝客重來無邊風月詩情麗
騎鯨人已渺依舊江山霸氣雄
「台灣民俗村」是民國77年文炳先協助施金山先生在花壇開發的事業。從聯語中可以看出他對民俗文化維護弘揚的憧憬,和對國姓爺開台功業的追思。而他對文化工作的理想也隨著「台灣民俗村」十餘年間的起落而興滅。
然而他對鄉土和文化的熱情是始終不懈的。他在民國75、76年間「反杜邦運動」中,被傳播界稱為「精神支柱」、「意見領袖」;他於民國79年四月到福建莆田參加「國際媽祖學術會議」,提出了擲地有聲、令人刮目相看的論文,他用流利的白話文書寫。可見他不只治「舊學」,而且治「新學」,他的思想觀念是隨著歲月而日日新的。
只是他的文人習氣頗重,我一再請他將作品整理出來,他才整理出部分詩稿。如果不是他的姪女洪惠燕為之蒐羅,以他和他的作品作為碩士論文,這部《施文炳詩文集》不知又要拖延到何時。而今吾友林明德教授擔任彰師大副校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倡導「彰化學」,將文炳先的這部著作納入叢書之中,不只保存了鄉土的重要文獻,而且也使文炳先的性情襟抱為之光耀當代、為之傳示後人。
而我於老哥的通儒學養之外,尤賞老哥為人行事與為文化打拚的俠士氣概。茲引其〈阿里山神木〉一詩,庶幾可以相為形容,並作為本文的結束。詩云:
鐵幹孤高歲幾千,
化龍氣勢獨巍然。
頻經雷火滄桑劫,
依舊雄姿翠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