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住院醫師報到第一天,站著站著,突頭痛欲裂,晚上躺床卻不藥而癒,她以為腦裡頭長東西,痛哭擔心無法當醫師,經同院醫師指點,她可能是「自發性低腦壓頭痛」。
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內科主任王署君說,此病又稱腦脊髓液低下症,原因是脊椎薄如紙張的硬膜,先天較脆弱,產生裂縫或裂孔,導致腦脊髓液滲漏,常發生在頸椎、胸椎交界處或胸椎處,好發在30歲至40歲中壯年人身上。
當腦脊髓液滲漏,站立時,就會出現腦組織下垂、腦壓降低而頭痛;但只要一躺下,腦脊髓液可因姿勢改變灌至腦部,又不會頭痛。
「也有求診病人說,上大號用力、釣魚或打網球以後就頭痛,」王署君說,三分之一病患發作前用力,包括咳嗽、打噴嚏、提重物或運動,而在站立15分鐘內頭痛。
有一半病患除了頭痛,會伴隨後頸僵硬或疼痛、惡心、嘔吐、耳朵像塞住有回音、耳鳴、平衡失調、畏光,日常生活大受影響。
台北榮總還有一名病人是女主管,每天都得平躺在休旅車後座,由司機開車送她,維持躺臥姿勢才進得了辦公室,辦公時也只能偏著頭,維持不直立的姿勢。
王署君說,這類病患就醫,常會被診斷說是腦出血,也有人以為腦長瘤,多數病患如能維持平躺姿勢1到3個月,脊椎硬膜裂縫有可能自我修復好,不過一般人多無法全天平躺,也有五分之一病患可能併發腦部硬膜下出血,少數會有靜脈栓塞及昏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吳進安說,過去檢查低腦壓頭痛,大多做電腦斷層脊髓攝影,但需做腰椎穿刺及打顯影劑,才能確定腦脊髓液滲漏部位,且有顯影劑過敏風險。
台北榮總兩年前,改用磁振脊髓攝影確認腦脊髓液滲漏部位,再由麻醉醫師做「硬膜外血液貼片」。北榮麻醉部主治醫師許淑霞說,方法是抽病患自己的血液約20c.c.,打到滲漏處,躺一小時讓血液變硬,在體內形成有如貼片,把滲漏處補起來。
王署君說,台北榮總目前用此法治療低腦壓頭痛已有26名病例,病患大多第二天就改善頭痛,且只需做一次。北榮這項技術去年已發表在國際期刊「頭痛」(Cephalalgia),健保對頭痛有給付磁振脊髓攝影,但硬膜外血液貼片需自費1500元,有出血性疾病或皮膚感染者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