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善言‧結好緣】靜思語9709142
佛法千經萬論都離不開四無量心 -- 慈悲喜捨。
人生的幸福不在於財富、權位,而在心靈的充實滿足。
佛法不能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必須踏踏實實去實踐,否則無法體會經文中的深意。
皈依不在儀式而在於心,要能真正用心了解佛陀的教誨,並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
前生是何人,不需要去追究,重要的是此生該如何度過。
把握當下,恆持剎那,更重要的是每個時刻中,自己所發的是一分什麼樣的心。
具足慈悲喜捨的精神,就能在待人任事時無悔無怨、無憂無求。
從無所求的利他行為中成就永恆的慧命,才是合乎中道的真理。
佛教以慈悲喜捨為中心,教人以大地眾生為重,既不執有而自私自利,也不執空而消極避世。
宗教的目標在教育人人合心互愛,使社會祥和。
解脫是指心靈的開放,不要將病死的現象看得如此恐怖,而起惶恐煩惱。
心靈要靠自己解脫,力量要靠自己撐起來,人往往不是病死而是嚇死的。
修行最要感恩三種人:一是讓你最生氣的人,一是讓你樂不可支的人,最後一種是你的敵人,因為他們都是來驗證你成果的善知識。
修行就是要在極憤怒、極歡喜、極危險的時候,做得了自心的主宰,考驗自己的工夫。
歷史可以被原諒,不能被扭曲。
慈濟人行布施時,要隨時照顧好自己的心念,對別人不起輕慢之心,對自己不起炫耀之心。
只要有一念炫耀自己、輕慢別人的心,自我的德行就破壞無遺。
人生旅途上失手或失言,不只傷害別人,更傷害自己良善的本性。
一個人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在憤怒的狀態中,但無明火一上來,頃刻間便能摧毀我們辛苦維繫的親情、友情、愛情。
翻臉無情,若不是因為自己太自私,便是因為陷入言語的泡沫追逐戰,而失去方位。
一念怒火燃燒,使人完全失去理智,把對方當作大敵,以語言和行動暴力相向,後果一發不可收拾。
公信力來自團體中每個人的自信和自我要求。
簡單的道理,聽了受用、精進,這就是「妙法」。
甘願的情操──以志業精神投入專業工作,自然會做得歡喜。
心靜下來,智慧才能顯現。
凡夫就是反反覆覆,心中本具的智慧和慈悲,被無明習氣遮蔽,以致隱晦不顯,難以在迷茫的世間掌握正確的方向。
人生只要有智慧,就不怕路途坎坷,無論環境如何,都能輕安自在。
唯有彼此惜緣,才能互相包容。
有愛的人生最幸福,有愛的人生最快樂。
無論過去如何,若能懺悔改過,則眾生心即是佛心。
要說誠實語,不要說是非語,講話要溫柔,要輕聲細語,不要像一支利劍,開口就傷人。
業力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命運,雖然無形,力量卻非常強大;因此要多造善業,莫做惡業。
來源: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