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開學半個月來,部分學生仍處於「懼學症」情緒中以莫名的腹痛、食慾不振、呼吸不順、哭鬧及沮喪等方式呈現,嚴重者甚至出言恐嚇父母,「再逼我去上學,我就去死!」精神科醫師提醒家長,除了不喜歡上學外,有些還會出現離譜失常行為,可能已併發躁鬱或憂鬱等精神官能症。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志剛指出,開學至今,該院已接到三例懼學症引發精神官能症的個案,一女二男,都是國三至高一的青少年,他們剛開始出現賴床、不願出門、全身乏力等懼學症典型症狀。後來情緒明顯低落,甚至有尋死念頭,嚇得家長立即陪他們就醫,並被診斷為憂鬱症,開始服用抗憂鬱藥物。
乖乖女轉性 搖頭丸整天high不停
然而,才服用藥物沒多久,這三名學生的行為舉止卻出現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原本很乖的國三女生,突然吸食搖頭丸,整天high到不行;一名平常很用功K書的國三男生,這幾天一直向爸爸要錢,狂泡網咖;至於另一名剛升高一的男生,則突然在身上刺青,且一講起話就停不下來,活像個「長舌男」。
孩子懼學罹幻聽 母受不了竟自殺
更令家長擔心的是,這些寶貝孩子開始出現幻聽症狀,總覺得有人在他們耳邊說話,不僅成天疑神疑鬼的,也把全家人快搞瘋了。其中一名學生的媽媽,受不了孩子罹病事實的衝擊而自殺,幸而最後被救了回來。
躁鬱傾向引懼學憂鬱
陳志剛表示,這些學生其實都有躁鬱傾向,只是平常未表現出來而已,當他們因情緒低落、不肯上學而被診斷為憂鬱症,且服用抗憂鬱藥物,卻將躁鬱症中的躁症引發出來。
陳志剛表示,如果精神科醫師剛開始能多花一點時間去了解這些孩子的狀況,找出躁鬱症的潛在因子,並開給情緒平穩劑來治療,也許就不會在服用抗憂鬱藥物後引發躁症,進而讓這些孩子及家長飽受折磨。
不過,專攻兒童青少年心理的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李慧玟認為,要在第一次就診即確診出躁鬱症來,實在有點困難。因為躁鬱症的發生率比憂鬱症低很多,且在還沒出現明顯臨床症狀前,不易診斷。
行徑突改變需留意
即使如此,李慧玟及陳志剛都認為家長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孩子的行為舉止。若發現他們的行徑突然改變,比如突然愛講話、突然亂花錢、徹夜上網不睡覺或有吸毒行為,就應高度懷疑他們是否正處於躁症的發作期,並陪他們就醫接受精神狀況評量及相關檢查。
懼學-精神官能症導火線
李慧玟說,輕躁症常會讓人想像力十足、精力充沛,不見得是壞事,但若轉為躁症,問題就大了,非得治療不可。新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邱姵寧則表示,懼學症往往是引發精神官能症的壓力點,家長不妨想一想,是否對孩子太過嚴格了?如果在適度關心課業表現之餘,也能多和他們聊些輕鬆話題,也許可協助他們躲過憂鬱或躁鬱風暴,平平安安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