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8 00:51:43 落葉之楓

【藝文賞析】為她發怒為她啜泣

為她發怒為她啜泣

媽媽是童養媳,從小就注定要當爸爸的妻子。他們長大後,就理所當然地結為夫妻,這就是台灣人所謂的「送作堆」,不必媒妁之言,更不會有花前月下、互許終身的甜言蜜語。

媽認命承受怒氣 要動手術爸開罵

爸爸是受日本教育的,平素有點大男人思想,不苟言笑,威嚴十足。他雖然辛苦工作,掙錢養家,下了班,還會東摸西弄的,幫忙家務,但稍不如意,就會嚴厲斥罵家中大小,常常當著兒女面前,對妻子不假辭色,因此,我們總認為爸爸不愛媽媽。

隨著年齡增長,有時見到爸爸對媽媽態度不佳,我們開始會挺身捍衛媽媽,而爸爸總在發過脾氣後,怒氣沖沖地離開;過了一陣子,氣歇了,又會雨過天青地和媽媽有說有笑,和樂相處。

我出嫁以後,常常回娘家,深怕媽媽又受到莫名的委屈、暗自垂淚。尤其我是和老公戀愛而結婚的,對於媽媽那種認命式的婚姻,備覺不捨。

有一年,媽媽病了,醫師診斷為子宮肌瘤,必須動手術摘除。

素來體弱的媽媽,一聽到要手術,頓時慌張地哭了出來;爸爸見狀,不懂憐惜,厲聲地指責媽媽太軟弱,並說:「科學已這麼進步,手術沒什麼好怕的,哭哭啼啼也不會減輕痛苦。」

我極不滿爸態度 卻聞愛難說出口

爸爸的態度自然引起我們做子女的極端不滿,言詞間,不免對爸爸有些譴責。當媽媽手術後,爸爸堅持照顧媽媽,我們雖然不放心,也只好由他。

到了晚餐時,我買了飯盒,想送到病房給爸爸吃。因為怕吵醒熟睡的媽媽,所以輕輕地推開房門,卻聽到一陣陣啜泣聲,仔細一聽,竟然是爸爸的哭聲。當爸爸發現了我,趕緊擦拭淚水,立起身來,不自在地問著:「妳回來做什麼?」

「送飯盒過來。怕你沒吃。」我說。「我吃不下。」爸爸說著,忽然又掉下淚來,急忙抬手擦拭,卻止不住瀑布般的洪流,又繼續啜泣起來。哭了一會兒,爸爸才拋下自尊,輕聲地說:「我看妳媽媽受苦,心裡實在不捨。」

話匣子一開,爸爸的心防就瓦解了,他滔滔不絕地說出心裡的話。

爸爸說:「當初妳奶奶買進媽媽,主要是為增加生產的人力;再者,不必因家中窮困,而操心我討不到老婆。在家中我排行老大,也要幫忙帶小孩,包括要背妳媽媽做事,所以心理上,一直以兄長自居,不便在妳媽媽面前表達愛意,感覺把愛說出口,有損自己的尊嚴。又因妳媽媽常年辛苦操勞,節儉成性,雖然有時想買些東西慰勞她,卻又被她拒絕。如今年紀大了,她卻體弱多病,教人怎麼不痛心!其實,我是很愛妳媽媽的,妳們都誤會我了。」

爸怪媽不愛自己 往事歷歷果如此

爸爸說,常年來他大聲斥責媽媽時,大都因為她不知愛惜自己,忙著料理家務,或是省吃儉用,把好吃、好用的都留給子女。

我仔細回想,果真如此。爸爸每次發脾氣,的確都是為了媽媽好,只是他表達關懷的方式,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由爸爸的表白,以及他這些年來對家庭的照顧,的確也可以感受到他對媽媽的情意和愛的專一,只是他必須在感情的表達上,做一些修改,否則會傷到媽媽,也讓身旁的子女對他產生誤解,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從爸媽的愛情路,我深刻覺得,他們雖然沒有轟轟烈烈的情史,也沒有海枯石爛的誓言,但是夫妻之間的情愛,還是那麼執著,只因時空背景,以及所受的教育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他們在多年的磨合中,也自有另類的相處方式,只是女人似乎在舊體制中,還是維持受拘束和忍辱負重的角色,但只要彼此體諒和接受,也可「吃苦當作吃補」來過這一生了。

我也希望自己能漸漸改變爸爸對媽媽的態度,讓媽媽在老年的時候,不再像「小媳婦」般受委屈,這樣,也較能安心的讓他們相處,直到永遠。

【2008/09/27 聯合報】@ http://ud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