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談古說今】古人對角的崇拜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談古說今】古人對角的崇拜
2008/10/1 | 作者:賈增妍
在動物中,角一般為雄性動物才會生有,而且碩大的角往往是強有力的象徵,因此受到先民的重視與崇拜。
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已用各種獸角製成耳墜、笄、梳、匕等造型規整的日用品。文明史上的漁獵時代,人類對時間和曆法的認識,正是從每年春天鹿茸的生長開始的。鹿用以抵禦猛獸的武器是鹿角,足以刺穿對方的腹腔;這一時期的陶器、飾件及岩畫上,鹿的形象都採用誇張的繪製手法表現鹿角,鹿的總體造型也大都為頭重腳輕。
對鹿角的崇拜,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南方楚墓中多以鹿角作為禮器殉葬,楚人認為鹿角有神異之力,對死者在冥界生活能起某種保護作用。後來鹿角又逐步演變成王權的象徵,「鹿死誰手」、「逐鹿中原」都寓含著權力之爭。
商代對角的崇拜前所未有,在商代鹿骨被用作占卜,殷墟還發現鹿角刻辭;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即是人頭上戴羊角。商人祭祀用的牛,依場合不同而有大小角之分,祭天地的牛角要如繭栗大小;祭拜祖先的牛角,以能握在手中而不出把才算合適;宴請賓客用的牛角要一尺長。《詩經.周頌》中就有讚美角的詩句:「殺時惇牡,有俅其角,以似以續,續古之人。」大意是殺了那頭公牛,牠的角又彎又美,用來祭祀天地,就可以繼承祖先神力。
漢代,大秦、條支等國的犀牛角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犀牛角質地堅硬,相傳能解毒辟邪,因而被當作神秘、勇氣的象徵。宮廷匠師多依據犀牛角的自然形狀,雕刻酒杯等器具,供帝王享用。《續夷堅志》載,宋孝宗腰部的佩帶為犀牛角製成,呈南極壽星像。唐、宋、明代,犀牛角除由外國使節作為禮品贈送帝王外,還流傳民間。
人類創造的神中許多帶角,古代戰神蚩尤就是著名的帶角神。任昉《述異記》:「蚩尤耳鬢如劍,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這種所謂的「以角抵人」,其實就是類似現在的角力活動。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收繳天下兵器,首倡徒手搏鬥的「角抵」之戲。到漢代,角抵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富有娛樂性的遊戲活動,「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里內皆來觀」(《漢書.武帝本紀》),可見當時角抵表演的盛況。
唐宋時期,角抵戲更是盛及朝野,經常出現在皇廷、官府、軍隊和民間集會等場合中,《舊唐書.敬宗本紀》:「角力戲,壯力裸袒相搏而角勝負。每群戲畢,左右軍擂大鼓而引之」。角抵在宋代演變成相撲,成為一種流行娛樂表演節目,《水滸傳》第七十四回中,描述燕青在泰安太嶽廟會上,與太原相撲巨人擎天柱任原比賽過程。由此看來,現代的摔跤、相撲一類的活動該是角崇拜的遺存。
對角的崇拜,還表現在對神物的創造上。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物,早期的龍並沒有角,商代開始流行崇拜角,龍身上才多出象徵力量的龍角。
麒麟,傳說中的神獸,許慎《說文》:「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麒麟與龍、鳳、龜並稱「四靈」,象徵吉祥。獬豸,又稱「獨角獸」,傳說中的異獸,楊孚《異物志》:「一角,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獬豸極有靈性,見到有人相鬥,就會用角抵觸理屈之人。騰黃,傳說中的神馬,「其狀如狐,背上有兩角,出白氏之國,乘之壽三歲」(《符瑞圖》),乘坐騰黃能延壽三年。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