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05 16:01:18 落葉之楓

【藝文賞析】聽 雨

 

         又是一個綿綿雨季……
   綿綿的雨季裏,滿是綿綿的雨路;
   綿綿的雨路裏,則滿是綿綿的冥思。
   雨時,我常獨自一人坐在家小院,聽那淚滴似的東西輕輕緩緩、錯錯落落地甩下來,眼前便常是清明時節的紙錢紙馬,驚蟄過後的紙鷂紙鳶,耳裏便常響過急如狂濤的開春鑼鼓,緩如綢紗的初夜板胡,再久違似的聳起耳廓,久久的、細細的、悄悄的聽著……
   雨,潑在紫雲英花尖上、蓑衣上、鬥笠上、屋瓦上、草垛上,那是一溜溜飄一綹綹飛的古典音樂。
   雨,線珠子似的彈在育秧薄膜上,又是古箏上十三弦的錚錚琮琮。
   聽得出雨的清清爽爽,聽得出雨甘甘甜甜,似乎夾雜有紫雲英的馨香濃濃淡淡地飄過來,似乎夾雜著黃鱔紅蚓和春草特有的土腥氣。也許地上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蠕動,也許是植物的意識和夢吧,也許是來自遠方的欲念吧,都跳了出來,密密麻麻,經久不息的飄舞。
   聽雨,聽四月霏霏不絕的黃梅雨,朝夕不斷,旬月綿延,濕粘粘的苔蘚從台階下一直蔓延到舌底、心底。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急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我真嘆服中國的文字,一個方塊字就是一方天地,任你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魂不滅,那美麗的中文就不老,于是一個人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不信你就隨隨便便寫下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雲情雨意,便宛然其中了,只要你不是癡呆,這種聽覺上的美感,便如X光透在你的心屏上,任你怎麼磨也磨不去。雨,該是一種濕漓漓的靈魂,像夢一樣來無影去無蹤,空留一腔迷迷茫茫!
   聽雨,在農田瓦舍裏聽雨,珠子似的雨線鏗鏗鏘鏘打在樹上和瓦上,韻律清晰可見。那聲樂,屬於中國,屬於整個大地。雨隨風兒輕靈的走,輕靈的送來蛙鳴、蟲啾。令人如置身於如夢的江南絲竹聲中。設若是住在竹樓上面,這種共鳴的效果會更好,急雨聲如瀑布,密雨聲比碎玉,怕是任何優美的音樂都比不上,那韻致只有到《韶樂》,到《春江花月夜》中去尋找了。
   雨天的農舍瓦房,到處浮漾濕濕的流光,灰淡而溫柔,幽暗而微明,對於視覺是一種宛轉的安慰。雨來時,輕音樂似的敲打著蒼茫的屋頂,由遠及近,輕輕重重,一瓣瓣敲過去,夾著一股股細流沿瓦槽與屋簷潺潺潟下,敲擊聲與滑音密織成網,那細細密密的節奏裏,自有一種油油綠意,一種柔婉與親切,點點滴滴似幻似真,似孩提時搖籃裏聽祖母輕輕緩緩重重濁濁的童謠。這雨,就這樣徐徐的叩響,噠噠地敲打,從驚蟄到清明,間間歇歇敲成一個雨季,一個漫長的、濕漉漉的雨季……
   聽雨,在樹香沁鼻,雲氣氤氳,雨意迷離的靜夜,一邊枕著潤碧濕翠虛幻的山影和萬籟俱歇的岑寂,一邊回憶故鄉的秧田蛙鳴,回憶濕漉漉布谷的咕咕啼聲,便渴望用舌尖親吻潮潮潤潤濃濃的鄉情,那意境只有在中國古代的水墨畫中才能尋到。
   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雨,使人想起杏花春雨江南,想起行人牧童杏花村及其酒,想起兒時的光景。然而雨已不是那場杏花雨了,牧童亦不復遙指。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不復再有,我們亦不是少年,多少豪情俠氣,終被風吹雨打去,這雨讓人聽起來總有一種別樣的滋味。
   聽雨,許是對於一種失落、一種意念、一種思想的補償。饒是一位英雄,又經得起多少風雨?無須追究心底的苔蘚有多厚?心頭的沉澱有多重?故鄉的雨巷年復一年走遠,人生的雨路與生命等長。人間多少沉浮事,都織進了那密密匝匝的雨中……
   前程苦海,人畢竟要走過無數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