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06 18:37:56 落葉之楓

【生活健康你我他】永久性脊椎腔藥物注射 改善車禍肢體僵硬

永久性脊椎腔藥物注射 改善車禍肢體僵硬

一名十八歲的少女,三年前發生車禍,昏迷幾個月後甦醒,但右側肢體變僵硬,上肢無法彎曲,手不能握,膝蓋沒作用,走路困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林欣榮今天表示,這名少女因大腦被破壞而造成右側肢體僵硬,經過永久性脊椎腔微量藥物注射及復健後,現在已可自在行走。

林欣榮指出,這名少女因為車禍導致左腦受創,而左腦掌控算術、語言、個性等功能,右手、右腳的行動力也受影響,現在透過脊椎腔微量藥物注射法(ITB),讓少女能夠重新站起來,但受損的左腦則無法回復。

林欣榮說,ITB是先將幫浦與導管植入腹部皮下,藥物經此注入脊椎,二十四小時連續給藥,藉此放鬆痙攣的肌肉。ITB最大的優勢在於劑量很小,又不循環全身,藥物的副作用便降低許多。這項療法在1992年問世,國內於前年核准使用。

林欣榮表示,少女因為車禍,從活潑矯健到踉蹌跌走再到沉穩邁步,關鍵就在於嚴重痙攣的出現和消失。事實上,有百分之六十因中風造成胸頸椎損傷的病患,以及百分之八十左右的腦性麻痺病患,都被嚴重痙攣折磨不已。

一旦發生長期嚴重痙攣,林欣榮說,對發育中的孩童,絕對會影響學習和成長發育;對成人來說,則是防礙日常行動,甚至自我照護的能力。

林欣榮表示,治療痙攣的方法包括復健、開刀、服藥等,視嚴重程度及預期效果而定。口服抗痙攣藥最常被採用,多數病患也都有不錯的反應。然而約百分之三十的嚴重痙攣患者,必須用到高劑量才能見效,卻因此引發無力、嗜睡、嘔吐等副作用,陷入服藥與否的兩難困境。

林欣榮認為,相形之下,ITB需用劑量只有口服的千分之一,並可視使用者需求,在不同時段設定不同劑量的灌輸。植入的幫浦內有儲藥槽,可以提備四到六個月的藥量,回診加藥則費時不到半小時。整體來說,ITB是目前最能以小搏大的抗痙攣療法,患者多能因降低痙攣程度,讓睡眠品質、疼痛程度、行動能力、排便功能等同時獲得大幅改善。

【2008/11/06 中央社】@ http://ud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