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閒讀擷秀】菖蒲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閒讀擷秀】菖蒲
2008/11/25 | 作者:菲爾
菖蒲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屬單葉類,其葉呈劍狀,綠色,又名臭菖蒲、泥菖蒲、大葉菖蒲、白菖蒲等等。它稍可耐寒,甚至可露地越冬。菖蒲可栽於淺水或濕地,常被用為水景園的觀葉植物之一。它有香氣,性溫,味辛、苦,有毒;可宣氣逐痰、解毒、治癲狂、驚癇、痰厥昏迷、風寒、噤口毒痢、外敷癰疽疥癬。
陸游有詩:「古澗坐菖蒲,根瘦節蹙密。仙人教我服,刀匕蠲百疾。」證明菖蒲的根莖可以入藥,吃了還能延年益壽!
菖蒲分有節菖蒲、石菖蒲和水菖蒲三種,功能主治也不同。節菖蒲性溫味辛,有開竅化痰、醒脾安神之功能;石菖蒲和水菖蒲,同樣來源自天南星科植物,但水菖蒲比石菖蒲粗大和少分枝。《詩經》有:「彼澤之坡,有蒲與荷。」寫的便是水菖蒲的生長環境。
《禮記.月令篇》則描寫人們利用菖蒲抽芽生長的時間作為耕田指標:「冬至後,菖始生。菖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
菖蒲在一年之中,最受到重視的便是在農曆五月之後,由於天氣漸漸炎熱,容易傳染疾病,古人利用五種可去除毒害的植物來應付這個月份,其中便包括菖蒲。至今五月初五端午節習俗中,民間人們仍習慣在門上掛上劍形的菖蒲,象徵除卻不祥的寶劍,因此也把家家戶戶掛菖蒲的端午節,稱為「菖蒲節」。方士們把它叫做「水劍」、「蒲劍」。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的習俗,作用猶如靈符,聯上往往提到菖蒲、蒲劍,如「門懸蒲劍斬千邪」。另外,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在許多古籍裡都可找到類似的記載。
明代王象晉寫《群芳譜》,記載:「石菖蒲之為物不假日色,不資寸上,不計春秋,愈久則愈密、愈瘠則愈細,可以適情,可以養性,書齋左右一有此君,便覺清趣瀟灑。」
千百年來,菖蒲在民間始終占了一席,可見得它跟人們的關係是多密切呀!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