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斗六分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歐玲君表示,身體不舒服卻不知該看哪一科,可以先就診家醫科。曾因頭痛、胸悶、腸胃不適、睡眠等諸多症狀在同一天內掛了神經科、胸腔科、腸胃科、精神科等不同科的經驗呢?看了好多科,有時候還是不見得知道自己生了甚麼病。
有多重慢性疾病需看很多科,拿了好多藥,卻又不知是否有重複用藥的情況,也不知道這些藥一起吃會不會有甚麼副作用?一位60多歲老婦人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及中風病史,營養方面必須使用鼻胃管餵食,且生活無法自理,於是申請成為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的居家照護個案。在一次醫師做家訪評估時發現,老婦人因為長期臥床帶來腸胃蠕動慢的便祕問題,3位醫師都處方了藥物,有重複用藥的情形,結果便祕變成拉肚子。
這種重複用藥的現象並不罕見,在居家照護個案中不乏案例。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居家個案為多重慢性疾病,可能需要掛很多科別治療,難免容易有多重用藥或重複用藥的狀況。多重用藥容易造成藥物間的交互作用造成副作用的產生,而重複用藥讓劑量加重,輕的是使病人症狀加重,影響生活品質,嚴重的則可能致命,不可輕忽。
像這名個案的便祕問題,3名醫師都開了軟便劑,在「全都吃」的情況下,病人的問題就從便祕變成了拉肚子。而臥床病人有拉肚子的情況,很容易會引發褥瘡,在生活及健康照護上又增問題。
在現今健保體制下,患者雖然在不同醫療院所看病,醫師仍可藉由醫事人員卡查詢病患在其他醫療院所的處方用藥情況,然而,若是自費藥物部分則無法由醫事人員卡得知。且民眾就醫後,服藥的遵醫囑性也是需要評估的部分。
若就醫時,患者或照顧者能向醫師出示病人所使用、標示有藥名、劑量、適應症、副作用等的所有藥袋,或是列有藥名及劑量的收據,及說明患者服藥情況,醫師評估病情及處方時也能有所參考。同時,藥物過敏史也不可忽略,民眾可以將會過敏的藥名寫成小卡與健保卡收在一起,就醫時也就可以提醒自己也提醒醫師處方時注意藥物過敏的情況。
預防醫學也是家庭醫師的專長之一,以骨質疏鬆為例,三分之一的台灣婦女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之骨折;男性也有五分之一的風險。依健保記錄,老人若發生髖部骨折,一年內死亡的女性有15%,男性則高達22%。若能早期發現治療則可少危害。
一般而言,家庭醫師的服務內容包括一般門診、體健檢、預防注射及居家照護等項目。家庭醫師所提供的服務希望能給病患完整、方便、負責且持續的照護;另外,若需轉診進一步至次專科診療的部分,家庭醫師也能盡其所能協調可利用的資源幫助民診轉診至適合的次專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