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黃色的梨仔瓜嗎?
三四十年前,水果攤和菜市場到處可見到,這種圓柱形,皮薄薄,泛著黃橙亮光的香瓜,經常堆疊成山,形成暑夏最鮮明的色澤。相較於日後我們所熟悉的各種甜瓜,剝開享用,大概也是最細皮白肉的。只是晚近幾年,走訪諸多鄉鎮,卻未見到它們在市面上販售了。
小時候老家在烏日九張犁,還有幾分地,第一期稻作收割後,田裡有一段空檔。阿嬤會伺機栽種這種發育快速的梨仔瓜。不過一個多月,梨仔瓜蒂落瓜熟,就等半夜搶收了。
通常,一清早,姑姑和叔叔會挑著滿竹筐摘下的梨仔瓜,越過水田,擔到樹仔腳的一號省道旁販賣。那時節,這段省一號公路,到處可見梨仔瓜地攤。有時過度盛產了,阿嬤和爸爸還會半夜裝上三輪車,推到豐原果菜市場批發。
如果沒有猜錯,小時候我吃到梨仔瓜的次數,想必遠遠超過任何同年紀的孩子。但是到了小學五六年級,我發現有種青綠、肥胖的香瓜問世了。一般人都以「美濃」稱呼之,這個叫法應該是從日本的外來語melon學來的,再直譯之。
育種成功的美濃瓜,同樣多籽,風味甜度亦相仿。但它有一個梨仔瓜無法相較的優點,表皮略厚。皮厚讓美濃瓜可以貯藏較久。梨仔瓜細薄質輕難以保存,在水果市場的殘酷競爭下,自是節節敗退。
美濃瓜若早幾年出現,阿嬤和父親就不用那麼辛苦,半夜推到十來公里外的豐原。我們大可在省一號公路旁,每早輕鬆擺攤。只可惜,它在市場推廣時,我們已經把剩存的幾分田地都賣光了。
但其他還有田地的農民,都放棄梨仔瓜,改種美濃瓜了。後來,甚至連名字都堂而皇之的取代。
又過一陣,在台灣水果推陳出新的競逐裡,很多年輕一代早就不識梨仔瓜的長相,連一些大人也把近似的狀元瓜,誤以為是早年的梨仔瓜。
美濃瓜流行一陣後,好景不常,又有哈密瓜、網紋香瓜等紛紛上市,多樣化了水果的瓜類市場。它們更加肥大、甜美且多汁,轉而取代了美濃瓜的地位。常買水果者當不難發現,美濃瓜早已淪為下品。只在鄉野傳統市場還有批售。相對於後來的瓜類,美濃瓜常被挑剔難削,而且多籽,連果肉都被嫌不是。
半甲子前,我們早被好吃、果肉多和甜度高之類的功利導向,帶往另一種不利於土地的栽種方向。
我們忘了它的甜度或許適中,粗質纖維可能更適合腸胃。我們更忘了,早年的黃色梨仔瓜,更合乎土地利用的規律,以及水稻的良好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