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所說的血燥型皮膚問題,往往是指慢性皮膚病症狀較不顯的時期,中醫師楊俊卿指出,例如血燥型乾癬,是指病患脈沉緩,病情處於靜止期。
無論是乾癬或其他問題,針對這類血燥型的皮膚毛病,治療常用的主要處方有當歸飲子等;單味藥常用白蘚皮、地膚子等;外用紫雲膏也有幫助。必要時,仍可就診皮膚科醫師,處方抗組織胺、外用油膏、類固醇等可暫時快速壓制惱人的癢感;中醫部分,則可輔助進行體質調整。
若是在冬天特別容易發作的皮膚狀況,很多則是屬於血虛、虛寒型。尤其是比較缺脂、乾燥,又較虛弱怕冷的人則可以進補,八珍湯、四逆湯等可視情況使用。不過,醫師提醒,單純虛寒需要進補的患者不多,最好由醫師診斷。
醫師表示,血燥型患者病程較久,很少新皮疹出現,脈沉細沉緩可用雞血藤、土茯苓、當歸、乾生地、威靈仙、山藥等。風濕型則常用藥有桂枝、當歸、赤芍、知母、桑寄生等等。若是脾虛有濕,可加入七味白朮散,加入車前草、桑白皮、蒼耳子、山楂、白蘚皮等。皮膚乾燥屬血虛風燥者也見使用地黃飲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