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人到中年的遺憾
【藝文賞析】人到中年的遺憾
2008/12/6 | 作者:胡正文
不久前於美驟然辭世的「經營之神」王永慶,在遺體運送返台時,機場迎靈的眾多親屬中,最讓電視觀眾動容的,除了胞弟王永在「阿兄」的呼喊外,就屬與父親反目的長子王文洋了。他的手臂別了一塊麻布,見到棺材那一刻,神態哀泣,激動大哭。
雖然,父子僵局將隨著王永慶的長辭,畫上句點,但也意味他追尋父親肯定與關愛的心願,此生將永遠無法實現。事實上,親人驟逝後,在世者的苦,莫過於中年子女在「成為孤兒」後,卻未盡孝道的椎心之痛。
人到中年,開始能以比較客觀的眼光來看自己的父母,既不會將他們理想化而無法承認他們的缺點,也不會因為他們的錯誤和不足而以敵意待之。
「時間」使得中年人與父母的關係逐漸改變,開始坦然接受父母原本的樣子;「成熟」讓中年人明白父母不再是堅強的支柱;「年齡」讓中年人明白父母和自己內心的期待大相逕庭,一如我們對待孩子也有其局限性。
許多中年人都覺得自己與父母的互動關係似乎越來越好,思想觀念越變越像,情緒反應也都能一觸即通。但真正最深的感受,卻常是在父母流連病榻的有限時日,中年子女一方面交織著失望、憤怒與捨不得「說再見」的痛苦,一方面又夾雜緊張、焦慮,擔憂自己將要成為家中的強者。
在初為人父母時,我們都能預期自己要對小BABY負起身體、經濟和情緒上一切的照顧責任,並假設這些照顧會隨著孩子長大而逐漸減少,但似乎很少人會預期自己需要照顧父母,尤其自己的父母未退休,仍精神奕奕的工作,「風中殘燭」應是指其他長者,而非自己的父母。
開始強烈感受人生有限的中年人,在這個不太重視中年期的社會裡,只好多關心自己,無形中,便忽略父母逐漸衰老的事實。不過研究仍顯示:雖然照顧年邁的父母,會讓某些中年子女覺得又有被「綁住」的感覺,但有87%的成年子女,對年老的父親覺得親近或非常親近;更有高達91%的人,對母親有這種感覺。
在面對去世的父母時,子女的記憶往往變得具有選擇性,會完全接受並原諒父母曾有的缺失,尤其是對待自己的種種。有句話說的是:「死亡結束了生命,但沒有結束關係」,親子的關係一生中始終強烈,死亡後仍繼續存在,父母的死亡必定提醒子女重新面對己身的死亡,這毋寧是遺憾、是承諾、也是成長。
(作者為社會學者)
來源:人間福報
+++++++++++++++
下一篇:【藝文賞析】建樹優於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