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9 16:45:26 落葉之楓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水滸人物圖譜】關勝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水滸人物圖譜】關勝 
 
  2008/12/29 | 作者:吳桃源/文 陳洪綬/圖
 
  為了搭救死牢中的盧俊義與石秀,宋江在六十三回率梁山軍大舉進攻北京城,當時順道收攬入夥的幾名軍官,其中之一就是「大刀」關勝。

關勝這個角色,明顯是受了三國故事的影響。書中先介紹其為關公的嫡派子孫,長相和關羽神似,手中亦持一把青龍偃月刀,再說他「幼讀兵書,深通武藝,有萬夫不當之勇。」可惜的是,關勝後來在出場不到一回即投了梁山,似乎有違當初辛苦塑造關勝身分的美意。因堂堂關羽之後竟成了賊寇,豈不毀了美髯公一世的英名?

基本上,關勝的故事只能視為《水滸傳》中「東施效顰」的手法之一,若硬要扯上歷史上的關羽,反顯得《水滸》作者實在是黔驢技窮了。不過關勝的故事雖短,從他參與捉拿梁山賊寇到自己反被呼延灼騙取上山的過程,卻蘊含了三十六計中的圍魏救趙、空城計、笑裡藏刀、反間計、調虎離山、連環計等數個計謀,這倒是頗值一談的。

話說蔡京正詢問眾官何人可殲滅梁山賊寇時,宣贊即推薦關勝為首選。關勝入見蔡京後,當面稟告「圍魏救趙」之計,即「先取梁山,後拿賊寇」,使兵困北京城的宋家軍首尾不能相顧。

此時宋江、吳用見攻城不下,官軍又無動靜,早已料到「圍魏救趙」之計。遂決定撤軍,先採「聲東擊西」之計,由伏兵施放火砲,引官軍追殺後,後隊再做前隊,以「金蟬脫殼」之計迅速退兵。

退兵後的宋家軍未至梁山時,水軍張橫已決定晚間偷襲關勝寨,關勝將計就計「以逸待勞」,俟張順率水軍上岸後,來個「關門捉賊」,反將張橫二三百人一網打盡。後阮氏三兄弟為救張橫,殺奔關勝寨。關勝以「空營計」伺候,阮小七遭陷。

後兩邊正面作戰,宋江、吳用見關勝一表人才,決定用計收攬之。先由呼延灼以「笑裡藏刀」的「反間計」往關勝寨拜見,假稱宋江早有歸順之意,無奈眾人不從,取得關勝信任後,再由呼延灼說明將以「裡應外合」之計拿下梁山,其實是以「調虎離山」之計誘出關勝至梁山寨前,等關勝警覺時,已成騎虎,最後為撓鉤拖下馬來。這就是關勝中計的始末。

從六十三回後半「關勝議取梁山泊」到六十四回前半「呼延灼月夜賺關勝」,可以說不到一回,關勝就被擒梁山了。

雖是短短一回的篇章,卻囊括三十六計中的十個計謀,這也算是令人刮目相看的紀錄了。儘管很多《水滸》專家都說《水滸傳》的戰爭場面不甚精彩,可是光是收攬關勝上山這場戲,仔細看來還是用了心的,因為故事已經到了六十三回,還有一二十人沒上山,這戲就要又快又好,才能在七十一回功德圓滿地讓一百零八條好漢聚在梁山。關勝就是後面這十幾個人中寫得又快又好的。唯一的缺點,就是他太相信呼延灼了。

至於畫家筆下,在偉大的關羽的忠義形象下,又是如何描繪關勝的?

首先陳洪綬還是根據六十三回的「堂堂八尺五六身軀,細細三柳髭髯,兩眉入鬢,鳳眼朝天,面如重棗,唇若塗硃」去打造這位關羽的後代。於是一位身著官服看起來極為威武的人就出現了,只是手中少了一把青龍偃月刀,卻多了封書信,這怎麼回事?原來關勝曾於六十七回招降了水火二將、九十四回義降了三將,前後兩次就招降了軍官五人,依恃的就是自身的「仁義」。畫家不願複製大刀,僅以「招降書」表達關勝以義服人的美德,看來是深思熟慮之舉。

畢竟《水滸》中的關勝是虛構人物,即使有《水滸》專家據《宋史‧劉豫傳》考查出關勝這個人,卻也無法證明是否為關羽之後。而《水滸》作者之所以安排關勝上場,卻是大著膽子朝著關羽之後的方向去描寫他。由此可知,《宋史》中的關勝與《水滸》中的關勝應是兩碼子事,陳洪綬的畫可以證明《水滸》作者只想勾起大家對關羽的懷念。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