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高香
【藝文賞析】高香
2009/3/10 | 作者:地兒/文 郭關(中華畫廊)/圖
把每一份工作,每一片心地,都作為高香,燒給紅塵,把每一個人都作為菩薩和高僧,我們就有緣上進和自我更新。
聽說我喜歡佛教後,不少人常對我談起佛門的種種典故。高香是最常見的話題。
所謂的高香,是指朝拜者付給寺廟不菲的價格,換取一柱長長的香,到佛前去燒。
我一直沒有燒過。去年,到南方一座很古老的寺院遊覽,寺院被新建的公園包在中心,山水環繞,梵音陣陣。迷濛的細雨中,寺院內活潑的年輕女居士接過我們的旅遊團,帶領我們去山腳下,遠遠瞭望懸崖,仍有僧人在長期閉關用功的山洞,參觀唐代的亭閣旁游魚無數的放生池和巍峨的大殿,然後領我們去燒高香。
高香分數種,有二百元人民幣一束的,有一百元一束的,紅紙裹身,芬芳撲鼻。
我請了一百元一束的,拿著比我身量還長的香,歡喜地在莊嚴的觀音像前燒了,凝眸高大的緬甸玉雕刻的觀音像,一股清涼,洗滌了全身。
出來後,不少同團的遊伴說我傻,我笑笑,沒有吭聲。
前日,朋友小聚,一位文友又提起了這個問題。文友說,她帶著一顆十分虔誠和神聖的心,去普陀山朝聖,碰上寺院鼓動燒高香,她失望透了,坐在廟門前的樹下,呆了半天,最後,自己只買了一支小香燒了。
她說:「寺院被商業利欲給侵襲了,很為佛陀悲哀。到處都是世俗的僧人,不見高僧了。」
我問她:「你心目中的寺院和高僧是什麼樣子?」
旁邊的朋友搶著回答:「寺院應該在清淨的深山,高僧是整天修行的人」她點頭微笑。
我又問她「你為什麼要去燒香?」她說:「為了那份崇敬。」
我不由得笑了。
我說:「燒高香影響你的崇敬了嗎?」你是在拿心裡模糊的印象去套當代僧侶啊。原始佛教在印度時,僧侶靠乞食生存,不允許種植。後來,佛教傳到了中國,中國的文化環境沒有提供乞食的土壤,一些大德便尋求變更。百丈禪師冒著破戒和尚的譏諷,提倡農耕和禪修結合,使佛教在漢地生存下來,我們才能得以聞聽佛陀的教誨。現在,寺院沒地了,進入了商業社會,佛教必須因時代而變,才能維持自己的生存,我們要允許他們去探索合適的道路。他們最起碼維持了佛法的存在吧。
再說,高僧只在深山,那麼,瘋瘋癲癲的濟公算什麼?《楞嚴經》說,無數的大菩薩化身乞丐、妓女、屠夫、國王、大臣、居士、貧民度化世間,這些大菩薩難道不是帶髮的高僧嗎?
朋友聽了,恍然大悟。一個勁地懺悔。
燒高香,是貴了點,但對比佛陀前生求佛法時,將自己的肉軀點燃,求得半首偈子,比起給孤獨長者將整個家業拿來,換成金片,鋪滿王子的花園,只為了給佛陀謀取一塊安身講法的園地,我們這點高香,算得了什麼呢?
我們千里迢迢去給佛上香的目的,是想以佛陀的智慧,洗滌自己的心靈,求得內心的安寧和清涼。只要我們把燒香當作一種供養,不去分辨燒香的方式,我們的心就清淨了。再說,燒高香,何嘗不是給我們提供了一次照破吝嗇心、執著心和分別心的機會呢?因此,我們應該感謝給我們提供了場地和奉獻因緣的僧侶,如果沒有他們提供的高香,我們又怎麼有機會去奉獻給佛陀那麼莊嚴非凡的香火呢?
六祖慧能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修行,是管理自己,內省和修正自己的缺點,抵達歡喜、無憾的人生境地,而不是時時指責別人啊。
如果把世俗的心態,把指責和分別的習慣,帶入清淨的佛門,苦惱的只是我們自己。
因此,每次到寺院,只要我有錢,還是會隨緣去燒各類香,包括高香。我願意用價格不菲的高香,去供養佛陀,供養僧侶的生存和修行。
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高香很多。
朋友、同事不經意間說了一句話,我們要去注意、思忖、分析它對我是不是在誹謗、挖苦,即使親人間,也嚴加提防。
走在街頭,每當乞丐伸出手來,我們就會分辨乞討者的真假。擔心自己是否會受騙。
其實,只要我們內心無私,一句話就能讓我們死嗎?我們修布施,是為了修正自己的吝嗇,積累自己的功德,那麼真假乞丐,有什麼區別呢?只要伸出手,無論他多麼富有,他的心就是乞丐了。
因此,每當遇到口舌,我會一笑置之,像風吹過耳畔,我會感謝他們給我提供了磨練心性的機會;每當遇到乞丐,就會去隨力布施,感謝他們如此慈悲地以身說法,提供給我諦思人間苦難和布施的機會。
把每一份工作,每一片心地,都作為高香,燒給紅塵,把每一個人都作為菩薩和高僧,我們就有緣上進和自我更新。
無時,無處,只要我們把高香點燃,一縷清淨就瀰漫在心頭。
這是心無罣礙的恬淡。
也是給自性佛點燃的真正的高香。
來源:人間福報
+++++++++++++++++++++
下一篇:【藝文賞析】都市的腸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