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02 17:53:23 落葉之楓

【生活健康你我他】正氣有虧 外受溼熱、疫毒B肝上身

正氣有虧 外受溼熱、疫毒B肝上身

台灣屬於B型肝炎的高流行地區,嚴重影響國人健康。中醫師王靜修表示,B型肝炎會造成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是肝癌。酗酒者容易使B肝惡化,引發快速進入肝硬化,或形成酒精中毒性肝炎。中醫認為,此症與身體正氣虧損,又感受溼熱或疫毒之邪所致。

中醫師王靜修表示,中醫認為,B型肝炎多為溼熱或疫毒之邪因素;當身體正氣虧損,又感受相關外邪,兩相作用便容易發病。簡單來說,人會生病是因為身體正氣虧損所造成,當溼熱毒邪侵入身體後,若身體抵抗力強,則易袪邪外出;若身體處於抵抗力弱時,則毒邪氣變強,則正邪交爭,便形成急性肝炎。這時候身體處於溼熱化毒瀰漫,加上毒邪糾結,屬於虛實夾雜。

醫師指出,症狀部分,慢性肝炎患者輕者可能只有倦怠感,肝區隱痛,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且通常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像是喝酒、熬夜更是把病情推向惡化的加速器。而急性肝炎患者常見發燒、倦怠、食慾不振、頭痛、腹痛、想吐,尿色變濃,嚴重者腹部及眼睛會產生黃疸現象,肝臟腫脹,並有壓痛感。

中醫治療B型肝炎可分為急性與慢性期。王靜修醫師表示,在急性期主要以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化濁為主;而慢性期以調理氣血,兼以袪邪解毒,活血化瘀為原則。若能輔以抽血檢查了解肝指數變化,也可供中醫臨床參考,加以了解病情發展,斟酌用藥。

王靜修醫師表示,臨床上急性肝炎可分為肝氣鬱結證、肝脾不調證、肝胃不和證、溼熱蘊結證等。而慢性肝炎可分為肝膽溼熱證、肝鬱脾虛證、肝腎陰虛證、瘀血阻絡證以及脾腎陽虛證等。中醫在治療肝炎中有一定抑制病毒作用。一般可應用清熱利濕解毒藥物,如大黃、黃連、板藍根、虎杖、蒲公英、苦參等,對肝炎病毒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另外,還可應用滋補脾腎藥,如人參、黃耆、黃精、白朮、仙茅、菟絲子、女貞子、當歸、何首烏、杜仲,在體虛的病人身上,也可使抗原下降或轉陰,作用也相當於增強免疫功能,而抑制B肝病毒。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09/04/02 台灣新生報】@ http://ud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