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窗下思潮】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窗下思潮】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
2009/4/13 | 作者:岑逸飛
西湖有很多個,除了浙江杭州西湖,還有安徽穎州西湖、福建福州西湖、江西南昌西湖,以及江蘇揚州瘦西湖等。在廣東,西湖也不少,包括惠州西湖、潮州西湖等。
談起西湖,大名鼎鼎始終是杭州西湖,沒有其他西湖能出其右。它是東靠杭州市區,其餘三面環山,湖中有孤山、蘇堤、白堤、楊公堤,將西湖水域劃分成五個相互連通的大小湖面,按面積大小依次是外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其中以外湖的面積最大。
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島嶼是孤山,越過湖面的有蘇堤、白堤,湖心另有三個人工小島,即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由此而形成「一山、二堤、三島、五湖」的基本格局。整個西湖,不僅擅山水之勝,還與歷代文人、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相連,人文底蘊深厚。
杭州西湖在《漢書─地理志》稱為武林水,後又有多種名稱,如明聖湖、金牛湖、美人湖、賢者湖、明月湖等。但最多人叫的,一是錢塘湖,因杭州的古名叫錢塘;二是西湖,因此湖在杭州之西。在唐代,「西湖」之名已被頻繁使用,白居易詩文就不時可見「西湖」一詞,如〈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一詩:
柳湖松島蓮花寺,
晚動歸橈出道場。
盧橘子低山雨重,
栟櫚葉戰水風涼。
煙波淡蕩搖空碧,
樓殿參差倚夕陽。
到岸請君回首望,
蓬萊宮在海中央。
這裡的「柳湖」便是西湖,因湖上垂柳掩映。「松島」即矗立湖中的孤山,而蓮花寺指孤山寺。首兩句寫出撐船人在西湖搖動歸橈,準備接客歸去,而詩人和諸客正走出道場。次二句的「盧橘」即枇杷,「栟櫚」即棕櫚,山雨過後,枇杷清香四溢;棕櫚樹高葉大,如大涼扇,雨後清風,送來涼爽之感。
詩人繼而移步登舟,船行湖上,此時情景:「煙波淡蕩搖空碧,樓殿參差倚夕陽」,寒煙似有或無,藍藍湖波共長天一色;回望孤山寺,隨山勢高下而築,參差錯落,夕陽晚照,讓詩人發出由衷感慨;「到岸請君回首望,蓬萊宮中海中央」,佛地宛如仙境,蓬萊是神話的海中仙山,而孤山寺又有蓬萊閣,兩者渾然一體了。
白居易這首詩,短短八句,句句寫景、含情,展現西湖一幕幕湖光山色,恰似一幅情景交融的畫卷。詠西湖的另一首名詩,是蘇軾出任杭州通判時寫的〈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詩前兩句寫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美景;陽光照耀下,水波蕩漾,後來下起了雨,雨幕籠罩下,群山迷茫,讓詩人賞盡西湖的晴姿雨態,不僅「晴方好」,更且「雨亦奇」,恰如西施這位美女,不論濃施粉黛或是淡掃蛾眉,都是美麗無比。
筆者泛舟西湖,從花港公園的岸邊登船。西湖三面環山,層巒疊嶂,水平如鏡。在船上放眼四望,蘇堤與白堤,彷彿兩條綠色緞帶,丰姿綽約。
先說蘇堤。那是自南而北橫貫西湖的長堤,全長二‧八公里。名為蘇堤,因為那是蘇軾在杭州做官的功績之一。他叫人把無用的葑草和淤泥築成長堤,上建六橋,旁植楊柳。他自己有詩云︰「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事實上,不僅蘇堤,整個西湖,蘇軾的氣味甚濃,可以嗅到這是文人刻意經營的傑作。東坡說︰「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他所任官之處,總離不了湖光水色,如穎州西湖、惠州西湖,也一樣有蘇軾遺風。
次說白堤。在湖上也可清楚看見白堤橫亙湖上。白堤比蘇堤約短一半,但堤上楊柳依依,風光秀麗不亞於蘇堤。而且白堤之白,使人聯想到白居易。他在杭州做過刺史,治湖有功,甚得杭州老百姓愛戴。為了紀念他,人們把白沙堤改名白堤。而白沙堤,白居易有詩云,「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裡白沙堤。」可見自唐代以來,漫步白堤已是人生一大享受。
斷橋位於白堤東端,因從孤山來的白堤到此而斷,故名斷橋。可惜筆者遊湖時不是隆冬,無「斷橋殘雪」可觀,但遠望堤旁青石欄杆,橋下獨孔環洞,《白蛇傳》那位白娘娘和許仙邂逅,似乎又在重演。在中國旅遊就有這種樂趣:一橋一堤,都可勾起不少歷史故事、民間傳奇。
遊船在「三潭印月」(即小瀛洲)泊岸,筆者登上這個「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名勝。湖上三個石塔,確是別緻,塔身球形,排列五個小圓孔,飾有浮雕圖案,塔頂呈葫蘆形。可惜遊湖時不是明月當空,毋須在塔內點燃蠟燭,領略「天上月一輪,湖中影成三」的佳景。但這裡疊石參差,池塘睡蓮遍布,別有一番景色。
筆者就在迎翠軒處小坐,一眼望去,是一道粉牆,通往九曲橋。粉牆中間是圓洞門,上題「竹徑通幽」四字,那是康有為的手筆。湖岸遍植花草樹木,假山疊石,姿態各異,風光無限。(《讀者文摘》四月號)
來源:人間福報
+++++++++++++++++++++